第6部分(第1/4 頁)
用竹棒鋤鎬來抵抗法國的飛機大炮。法國將軍們自恃兵力和武器的優勢,採取速戰速決的閃電戰術。他們叫嚷說:“快則幾旬,慢則3個月,就要滅亡越南。”一些動搖分子也認為抗戰是“飛蝗踢大象”。對那些動搖分子,越南人民則堅決回答:“今天雖是飛蝗踢大象,明日大象將被飛蝗踢斷腸。”
河內軍民經過兩個月的英勇固守並給法軍以重大殺傷之後,實行戰略退卻,撤到在抗日戰爭中建立起來的越北根據地。這裡駐有越南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大部分主力部隊,成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根據地和指導中心,北部戰場成為越法雙方的主戰場。不久,法軍大舉進攻越南北部平原和東北、西北地區以及中部地區,控制了上述地區的城鎮和重要交通線,形成從沿海東北地區經紅河三角洲到西北山區對越北根據地的包圍態勢。
在這之後,法軍又集中優勢兵力,向抗戰根據地多次進行大規模突襲和合圍,企圖消滅越軍主力,儘快結束戰爭,在敵重兵進攻面前,越軍採取游擊戰和小規模的運動戰相結合的戰略,打擊敵人。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人民軍殲敵近6萬名,而自己在戰鬥中發展成一支10多萬人的游擊隊伍。特別在1947年10月的反擊戰中,人民軍收復了大施、宣光,直逼河內近郊。法軍速戰速決的閃電戰宣告破產。
法軍連遭失敗後,便改變戰略,在軍事上實行重點進攻,瘋狂封鎖解放區,還玩弄了“以越制越,以戰養戰”的新陰謀,妄圖用越南人打越南人,並在經濟上實行殘酷掠奪政策。英雄的越南人民,同侵略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政治路線上不斷加強擴大統一戰線,緊密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孤立一小撮賣國賊。在經濟戰線上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方針,厲行節約,努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在軍事戰線上,堅持“以游擊戰為主,以運動戰為輔”的方針,鞏固擴大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法軍佔領的城市。
從1949年4月到1950年5月,法軍在加緊對南部、中部各游擊區掃蕩的同時,對越南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區的遊擊根據地發動了8次大規模的掃蕩。在一些地區,恢復偽政權,建立保安屯,強化對佔領區的控制。越軍則在南部,中部和北部平原各敵後遊擊根據地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並在北部戰場多次發動3至5個營規模的戰鬥。經過這些戰鬥,積小勝為大勝,給敵人以很大打擊,根據地和游擊區有所恢復和發展,但依然沒有扭轉被封鎖。被分割的局面。
法軍依然控制著城鎮、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保持著軍事上的優勢和主動,但也日益暴露出兵員不足、兵力分散的弱點。1950年初,雖說整個印度支那的法、偽軍增至23萬人,但由於越軍日益壯大,游擊戰爭遍及全國各地,迫使法軍分兵駐守,機動兵力有限。法國殖民者面對中國革命武裝力量直追中越邊境的威脅,進一步與美帝國主義勾結,以求穩住陣腳。在繼續對北部增兵的同時,收縮一些據點,集中更多的機動力量,鞏固從沿海先安北至高平的四號公路一線的防務,建立起一系列比較堅固的據點群,以加強對北部邊界的封鎖,“阻擋共產主義勢力南下”;同時,建立一條自海防經過河內、山西、和平,直伸到寮國邊界的東西走廊,形成南北包圍夾擊越北中央根據地的形勢。他們對人口眾多,盛產糧食的北部平原地區進行殘酷“掃蕩”,奪糧搶牛,毀壞莊稼,妄圖在經濟上困死中央根據地的革命軍民。
這時,越南武裝力量已經分為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主力部隊雖說有師、團、營、連的編制,但除在中國整訓和裝備的一個師和二個獨立團外,其餘仍以連和營為單位,分散在全國各地活動,基本上還是一些游擊隊,因此,就軍事力量來說,法軍還佔優勢,許多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還在敵人的控制下,解放區被分割成互不相連的若干片。南部平原有幾塊小解放區,中部山區有兩塊狹長的根據地,越北山區是面積最大的中央根據地,和中國邊境相鄰,但被敵人嚴密封鎖著,法軍不斷對它進攻。這塊中央根據地只有100多萬人口,要養活20多萬軍隊和幹部。每年二三月間青黃不接的時候,群眾要上山採集木薯、野菜、野果維持生活,加上瘧疾流行”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健康。越南民主共和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的時候,胡志明主席派人來中國同中共中央直接聯絡,並請求援助。後來,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南下的勝利進軍,中越邊境的交通線終於建立起來了。胡志明和印支共中央曾先後派黃文歡、李班、阮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