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在塔西尼重新向越北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形勢下,越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邀請中國政治顧問團領導人羅貴波和軍事顧問團領導人鄧逸凡等人共同研究軍事對策。認為敵人的大舉進攻給越方暫時增加不少困難,但是,敵人把大批機動力量使用在和平及其以北、以東的廣大地區,維護相當長的交通線,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軍消滅法軍有生力量和向敵後開展游擊戰爭的機會。人民軍總部決定發動和平戰役,以四個師的兵力組織較大規模的運動戰,又以兩個師的兵力深入敵後,地方部隊和民兵給以配合,從南北兩個方向,發展平原敵後游擊戰爭,消滅偽軍,摧毀偽政權,廣泛建立抗戰基層組織,恢復和擴大敵後根據地。
和平戰役從1951年12月上旬開始至次年2月下旬結束,持續了近3個月。據越方公佈的戰報此役共殲敵2。2萬人,其中敵後戰場殲敵1。5萬人。和平戰役的勝利,在軍事上、政治上都有重要意義,首先是恢復和發展了敵後遊擊根據地;第二是殲滅了法軍部分有生力量;第三是粉碎了法軍企圖切斷越方南北交通線的陰謀;第四是進一步增強了部隊和人民群眾長期抗戰的勝利信心。
中國軍事顧問團在幫助人民軍建設和作戰的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從邊界到平原,人民軍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敵後游擊戰迅速發展,北部戰場起了重大變化。軍事顧問團透過實踐,逐步熟悉了越南抗法戰爭的實際情況,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適時地向越方提出把作戰重點轉向西北和進一步加強敵後鬥爭的建議,幫助人民軍實現戰略方向的轉移。同時,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人民軍的建軍工作,進行政治整訓和技術訓練,加強後勤建設,使人民軍戰鬥力顯著提高。這對保證日後西北、上寮和奠邊府戰役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人民軍發動和平戰役期間,針對法軍企圖切斷越方南北交通線、扼殺人民軍敵後活動以鞏固其後方的陰謀。1952年2月16日,中國軍事顧問團向越南人民軍總部建議:1952年的作戰方針,應是大力開展游擊戰爭輔以小規模的運動戰為主,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較大規模的運動戰;部隊則輪流進行政治、軍事整訓;同時,準備條件,主力轉移到西北作戰。人民軍總軍委採納了軍事顧問團的上述建議。5月,總軍委決定成立紅河左岸戰區,指定了戰區領導成員,決定開展西北戰役。
越南西北部地區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而法軍守備比較薄弱的地區。它是法軍屏障上寮、鉗制越北解放區,掩護紅河三角洲的戰略要地。它與東部平原之敵相呼應,對越南抗戰主力和首腦機關所在地越北解放區構成嚴重威脅。奪取這一要害地區,便可與越北解放區連成一片,形成背靠中國、南連上寮、地域遼闊的穩固的戰略後方,對創造條件奪取紅河三角洲,推進全國抗戰勝利,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當時,西北地區法軍只有8個營又41個連的兵力,分散守備144個據點,其中約有40個據點駐守一至兩個連,其餘據點通常只有一至兩個排防守,大部分是偽軍,戰鬥力不強。一些重要據點的工事建有鋼筋混凝土碉堡和掩體,其他工事大部為土木結構。避開敵人防禦較強的紅河三角洲地區,向敵人防禦薄弱的西北上寮地區進軍,是中共中央研究了印支戰場的情況,吸取平原地區四次作戰的經驗教訓後提出的正確戰略方針。
為實現戰略重點的轉移,開闢西北戰場,進行了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中共聯絡代表羅貴波於1952年初從北京回到越北,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兼管軍事顧問團的工作後,就考慮人民軍全年的作戰和建軍計劃,經過認真考慮,並報經中共中央軍委批准,遂向越方提出如下建議:“在雨季前以繼續開展遊忐戰爭為主,大部分主力進行整訓,西北方面,上半年做好準備工作,下半年先解決山羅、萊州、義路之敵,並鞏固之。以西北為基礎,準備來年進入寮國作戰。”
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接受了這一建議,並於3月18 日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提出了1952年的三大任務,即政治整訓、堅持敵後游擊戰爭和準備在9月間組織西北戰役。與會的總部負責人及各師領導幹部對組織這一戰役雖表示同意,但不少人對去西北作戰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顧慮很多。有的擔心供給困難,從平原到西北運輸線很長,要動員大量民工,困難很大;有的強調地形複雜,部隊展開困難;有的顧慮戰役時間拖得很長,部隊體力消耗大,減員大;有的顧慮在少數民族地區作戰群眾基礎薄弱;有的擔心主力轉向西北,敵人可能進犯富壽地區。
胡志明主席對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