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1/4 頁)
山東大軍毗鄰北直隸京師,若有異動就是滔天之禍,雖然現在山東總兵李孟忠心耿耿,但是做防範也是必要地。
目前來說,山東兵馬有三分之一在兩淮之地,不如就把這三分之一地兵馬留在兩淮,分散他李孟的力量,這才是完全穩妥地策略。
當然,軍將們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兵馬被劃分到別處,想必這山東總兵李孟心中也會有不少的怨氣,不若給他個鎮守兩淮的銜頭。
兵馬分置兩省,南直隸的江北之地又是富庶地方,久而久之,李孟的兵馬肯定是產生分化,這樣也好控制。
單純看這個奏摺,上面充滿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提防,幾乎是從最壞的角度來揣測一心剿賊平亂的山東總兵李孟,並且想出了種種算計和限制他的手段,對待有功勤謹之臣,卻用這樣的手段,真是讓人心涼。
民間多有武將在前線奮勇廝殺,可文官奸臣卻在背後為了私利和齷齪的考慮,相處種種限制的橋段,這奏摺若是流傳出去,這吳嘉衛恐怕也要帶上奸臣這頂帽子了。
但吳嘉衛的想法是東林黨和浙黨的共識,山東文人在崇禎十年之前,也就偶爾出兩個能發出聲音的人物,成不了氣候。可這些年,兗黨和萊黨也是成形,雖然大部分是民間的文士,可和江南士人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也就是山東的高官大將們在給他們撐腰,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山東文士如何想,東林黨和浙黨、甚至是閹黨都是講“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可兗黨和萊黨卻整日間講什麼聖君獨裁,文臣輔佐。
涉及到黨爭,那可就要不管民生社稷,豁出一切來鬥了,這可是東林諸公多少年的優良傳統。
南京兵部侍郎吳嘉衛的奏摺可以說正是符合當下的局面,這幾年攻訐山東的奏摺已然不少,可總是牽扯到山東總兵李孟這個統兵大將,朝廷處理有實力的軍將,一貫都是謹慎小心。
那些江南出身的官員提出的奏摺,大多隻是內容空洞的攻擊而沒有什麼具體的手段,而這次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奏摺,卻實實在在的提供了方法。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的奏摺送抵京城之後,不管是內閣六部,還是司禮監權閹,都認為吳嘉衛所說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雖說朝廷在剿滅賊寇和對關外的女真方向都在大動干戈,但其他各處的安寧也要保證。
山東這些年平安無事,那山東總兵李孟卻一直是打勝仗,下面的兵馬也該分散調動,不能讓他掌控的太久,這也是統馭武將的帝王之道。
雖說朝廷對這些帶兵的大將現在沒什麼辦法,可吳嘉衛所說的留兗州軍在淮的計劃卻極為的合適,順勢而為,並不會讓李孟有太多的反感和憤怒,一個虛銜,讓山東總兵李孟的實力分散,這很划算。
客軍在當地,軍餉糧秣都是當地官府供給,給養在誰手中,軍隊自然會對誰表示親密,即便是親自帶出來的也不行,這兗州軍和淮北軍只要在江北之地呆下去,肯定會和山東越來越疏遠。
當然,朝中諸公不會理解,膠州營的軍隊是依靠什麼來維繫,也不知道李孟是如何控制他手下的將領,他們甚至不知道幾名大將和李孟是同鄉的事實,至於,吳嘉衛的這封奏摺本就是李孟授意,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崇禎十三年十月十二,崇禎皇帝下旨,左都督、鎮守山東總兵官李孟,加授援剿兩淮軍務職司,遊擊陳六、守備張江率魯軍常駐兩淮,護衛一方。
正文 第三百零三章 波瀾漸起 炫言求賢
李自成和手下的一千餘士卒被困在魚腹山區,不得出山,雖說山外的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聯軍聲勢恢復,越鬧越大,可他這邊卻是窘迫異常。
即便是他這種屢次被官軍打的潰散,屢次又號召部隊重起的堅韌性格,也有些絕望了,傳聞他準備跳崖自殺,但是被他的義子李雙喜制止住。
在闖軍隱藏的地區,有一座廢棄的神祠,李自成走進這神祠,哀嘆說:
“人都說我有得天下的氣運,怎麼今日卻落得這樣的局面。”
拿著神祠裡面的卜卦牌子拋擲了三次,三次都是大吉的卦象,難道冥冥之中真有所謂的天意不成,這倒是給李自成增添了幾分信心。
不過他自殺這個事情傳出去之後,跟隨他的一千多親信官兵卻用了個讓他想不到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忠心。
武將之首的劉宗敏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意思是不在乎什麼家眷平安,決意與闖王生死與共,其他的將領士卒,也都是照著劉宗敏的方式,殺了自己的家眷,表示已經是毫無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