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3/4 頁)
兵部尚書陳新甲跪下磕了個頭,感激的說道:
“微臣替山東的兵馬謝謝陛下的聖明恩典,有陛下的這份心意在,天下的將士必然是效死拼搏。”
這番話說的崇禎皇帝面笑容,陳新甲站起來趁熱打鐵地說道:
“陛下,既然是厚恩結納,索性是把事情做地利索,既然是核准人數發下軍餉,但歷次的朝廷封賞,都只是那李孟一人得賞,這李總兵地部將臣屬卻沒有領受到萬歲的恩澤,不如擇其有功者,授予官職。”
崇禎皇帝既然覺得陳新甲說的有理,那後面所說的自然句句中聽,當下點點頭,朗聲的說道:
“王承恩,等下把陳愛卿所說的擬個旨意,用印發到內閣,讓周延儒牽頭辦了吧!”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彎腰答應了一聲,這老太監倒是大概明白陳新甲想要幹什麼了,果然不出他意料,陳新甲又是跪下謝恩,奉承的說道:
“有陛下這番恩典,李總兵和他屬下的兵馬一定是感激涕零,這京畿一帶這般的空虛,或許也可讓山東兵馬前來駐防,也是應有之義。”
“愛卿忠心為國,也是辛苦了,今日說的那件事要用心去辦,若是辦成,入閣兼領部務也未嘗不可”
入內閣為大學士,又兼領部務,也就是說兵部尚書之職仍在,仍入閣為樞機,這是有明一代難得的殊榮,也更是權重之極。
近年來能做到的也就是楊嗣昌一人而已,那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架勢,崇禎跟陳新甲許下了這個,當真是大大的彩頭。
一時間,去和滿清韃虜議和的骯髒差事也不算是什麼黑鍋了,這陳新甲滿心的熱血沸騰,急忙的跪下,連連磕頭謝恩。
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儘管頗有城府,可此刻還是忍不住想要笑,扭頭看那名在一旁寫起居注的翰林,那翰林也是一臉的古怪。
王承恩看了前面的崇禎皇帝一眼,儘管是跟隨了這麼多年,可還是禁不住在心中嘆了口氣,這位聖上根本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麼情況,大臣和親信說什麼就聽信什麼,哪裡知道內中玄機。
當然,王承恩心中明白,卻不會多說一句,這皇帝有些事情上糊塗,下面做事的才有機會上下其手,大賺便宜,要不然自己這些孝敬都是因為什麼撈到手的。
“核准人數發下軍餉”這動作,怕是朝廷對地方上軍頭們唯一有殺傷的政策了,下面的軍將靠什麼發財,還不是靠著吃空額虧空,山東總兵這等朝廷的正印武官,更是要依靠這個過好日子。
你這一去核準人數,豈不是要割這武將身上的肉,本來號稱是五萬的兵馬,朝廷七折八扣的發下餉銀,然後吃三萬的空額,剩下的銀子養個萬把兵,這算是正常。不過一去核準人數,按照萬把人發餉,那軍將也要過日子的,再吃空額就只能是按照萬把人報,發幾千人的餉。
這一下子手中的實力去了不少,遣散兵馬時候還要防著老兵鬧亂子,所以這核准發餉人數,又被稱作“清軍”,這可不是說關外的韃子,清乃是清理的意思。
“擇其有功部屬,授予官職”,至於這個說的雖然是冠冕堂皇,卻是更加陰狠齷齪的手段,這說白了就是分化,比如說給李孟的手下升官,給他個和李孟差不多的地位,人一旦的身份地位變化,那心境態度必然不同。
下位者即便是沒有什麼野心,但有了那個地位,原來的上位者也要心存提防,雙方的矛盾自然而然就生出來,朝廷不過是給個虛名而已,實在是簡便易行。
調防的手段更不用講,士兵在本鄉本土一切方便,就地徵糧發餉,又有地方上的勢力支援,後顧無憂。
但若是調防到外地,一下子成了無根的浮萍,後勤和供給都要依靠駐紮地的支應,這自主權相應的就差了許多,這山東兵馬軍紀聽說不錯,在外地想必不會像是左良玉軍隊那麼自己“籌措”,肯定是大亂方寸。
當下朝廷對付那些實力未損軍頭的手段,也只有這三種了,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這軍頭並不囂張跋扈,對朝廷還算是恭順。
這山東總兵李孟,還真就屬於這一種,陳新甲這些法子用上去,這李孟手下的兵馬恐怕是陣腳大亂、矛盾紛紛,損傷元氣都是有可能的。
王承恩心中納悶,到底這兵部尚書陳新甲和那山東總兵李孟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居然撕破臉用這樣的手段陷害,不過不幹自家事,由他去折騰吧。
大明有如今的局面,王承恩這種心態未免不是原因之一,內廷太監,外朝的官員,在野計程車人,都是這等的想法,反正與我無關,且看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