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1/4 頁)
韃子軍隊或許知道身後有這麼一支大明的軍隊,不過自從韃子軍隊入塞以來,大明官兵除宣大總督盧象升領兵死戰之外,其餘的大明官軍不是望風遁逃就是保持幾十裡的距離遠遠跟著。不敢上前作戰。
所以只要清軍自己做出一個動作,後面的大明官軍就要做出很誇張的反應,好像是一個圓環,內環轉一圈地距離,外環要多轉更多的距離。這麼說起來,李孟素來自負的膠州營和大明其他官軍倒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李孟知道自己必須要加快動作了,要不然就要眼睜睜的看著清軍從山東跑了。目前能做地法子,只能盯著對方俘虜了大量的人口行動緩慢這一點上,先遲滯住對方的行動,讓半路上地馬罡和湯二部隊折回來,雙方合兵之後和韃子會戰!
崇禎十二年正月十五,李孟親率親兵營八百人,與陳六、趙能部共一千三百人。由陳六率領。共兩千一百人,在東昌府一帶湊齊了騾馬。輕裝趕往禹城,準備在對方的北歸之路上進行截擊。
膠州營的參將親衛人人有馬,都是按照馬步全能的目標進行訓練,不過剩下那一千三百人先不說騎術,這馬匹倉促湊齊都是個難題。
但眼下這個時代能提高速度的手段也就是騎馬了,結果在本地鄉紳和地方官府的幫忙下,騾子和驢子都是被拉了出來,好歹這也是個代步的工具。剩下地三千人由趙能率領,儘量地加快行軍速度,爭取在清軍到達禹城前進駐,隨軍待著的幾門火炮都是在趙能率領地隊伍之中。
實際上,按照目前的行進速度,已經不太可能提前進入禹城了,李孟之所以這麼做,也有些盡人事的味道。
抱著一腔求戰之心來到濟南府,進入北直隸,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做,眼睜睜的看著韃子肆虐,卻鞭長莫及,現在堵住韃子的北歸之路上,是自己做些什麼的唯一機會,可是這般的動作,膠州營各支兵馬分散在各處,等於是分兵去和敵人的大股部隊去作戰,這等添油的戰術,和送死毫無區別。
李孟雖為大將,但這軍略和局勢判斷,確實是有所欠缺。
馬隊急行,也並不是不休息,不然坐騎非要生生跑死不可,等這兩千多人出東昌府境入濟南府的時候,太陽已經是過了正午。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晚上應該是能趕到禹城。
附近正好有個小鎮子,李孟安排手下去那小鎮子上購買些草料和糧食,就地的補充一下,雖說清軍在濟南府和東昌府都有活動,不過這個小鎮子卻安然無恙,也算是運氣好了。
李孟率領的這些人都是騎馬,速度很快,這小鎮子的人還沒有來得及閃避就發現大軍到了跟前,只得是戰戰兢兢的縮在鎮子裡面。
好在膠州營軍紀森嚴,雖然要求草料和糧食,但都是按照規矩付錢,而且還比時價要高些,那鎮子的人也漸漸的消去了戒心,開始主動出來幫忙作些事情,當然,這舉動也是有討好的意思,誰知道這些大兵會幹些什麼。
李孟簡單的吃了塊烤熱的麵餅,算是解決了午飯,按照親兵打聽來的訊息,這鎮子上的居民說是前幾天見到過韃子騎兵經過,但並沒有對鎮子做什麼,甚至是連進都沒進,讓跑出這鎮子的居民虛驚一場。
讓人感覺到奇怪的是,韃子騎兵就在前天折返回來。居然也是沒對鎮子做什麼。鎮上居民甚至都感覺自己有些大驚小怪了,李孟和王海、陳六聽說這事情,也都是驚訝異常,禽獸哪有不嗜血吃肉的,怎麼會轉性。
在鎮子邊上簡單地休整了下,李孟率領地大隊又是踏上了征程,一路撲空的經歷,讓膠州營計程車兵們的情緒都比較沉重低沉,儘管蹄聲如雷,卻沒有什麼人說話。大夥都是悶聲趕路。
濟南府之所以富庶,就是因為濟南府平地面積在山東是僅次於兗州府的,可耕種的田地面積大,在這農業時代自然是比其他的府縣要強出不少。濟南府和東昌府交界的地方也有幾座矮山,不過沒有連線成片,絲毫不影響視線和行程。
離開那鎮子不過十里。正好是要轉過一個矮山包的時候,從對面急忙來了一名探馬,看那探馬的服飾打扮,卻是黃平屬下地暗探,前排計程車兵急忙把人帶到了李孟的跟前。那名暗探穿著一身灰布的棉襖,上面全是泥土和血漬,看著很是骯髒。這都不算什麼。他肩膀上卻插著一根箭,箭桿還露在外面。
這名探子的臉色已經是變得青黑,天氣冷是一方面,有這箭傷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被帶到李孟跟前地時候,想要下馬,身體一動。控制不住平衡。直接朝著地面栽了下去,還好被李孟的親兵扶住。
“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