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部分(第2/4 頁)
大明根基。
盧氏縣西南60多公里處有個小鎮,名叫朱陽關。過去,只有湖北、南陽以北的人知道這個地方,其他人對此都很陌生。朱陽關是個古鎮,歷史上屬虢地,系豫陝鄂三省之咽喉,因其戰略地位突出,唐代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此設關。北魏後,這裡也設過縣、鎮及直隸分州等。朱陽關雖然是個關口,但因地處深山,多數時間這兒山寂人空,只有鎮南邊的老鸛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著。
但崇禎四年的年初,這裡突然熱鬧起來,無數的大明官軍,帶著大批的輜重陸陸續續的進入狹小的南陽關,更有一杆大幬悄無聲息的矗立在南陽關的殘破的關牆之上。那大幬之上,一個斗大的洪字卻顯示,洪承疇來了。
洪承疇的確來了,他成為大明一品高官之後,為報皇上知遇之恩,沒有將他的衙門擺放在條件優厚的洛陽,卻直接將自己的行轅設在了面對呂世和李自成的三角對峙的第一線——面對商洛山和呂世潼關的朱陽關。
一個臨時在關裡搭建起來的棉帳裡,幾個上好的蜂窩煤爐子被擺在帳篷四角,上好的焦炭散發著隆隆的熱量,幾個小斯在帳篷裡外忙碌,不斷的將一應需要源源不斷的送進來,以便方便這裡的主官主人隨時取用。
“再加點炭火。”埋頭案牘裡,蟒袍輝煌的洪承疇,頭都不抬的吩咐手腳輕快的小斯。
那個小斯立刻躬身施禮,但沒有出聲,在這個時候,誰出聲打擾了大人思路,一頓板子那都是小的,砍了腦袋都是可能,現在的這個大人,不是以文官自居,而是以督師身份出現,所行所做都是軍法。
蜂窩煤爐子是隨軍最方便的器物,這東西來之陝西,要一兩多銀子才能買到,但貴是貴點,但這東西的確為冬天裡的官軍野外宿營還有行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但便於攜帶,更主要的是他的實用,正因為這小小的東西,讓官兵隨時都能喝上原本在行軍裡顯得奢侈的熱水,還有救是熱飯,這讓一項在行軍禮,讓士氣低迷到極點的官軍,竟然沒有發現逃跑和沮喪。
士卒們燒的還是陝西傳出來的蜂窩煤,但那東西雖然方便,但是,畢竟還是有煙有味。但是,上好的焦炭做成的蜂窩煤,卻有火力旺盛,沒有青煙,沒有臭味的好東西,雖然,這一個購買與於陝西闖賊的東西,卻讓朝廷上層官吏熱愛無比,就這一項,也不知道變相支賊多少。
痛心疾首歸痛心疾首,使用還是要的。
於是,一個小廝小心的將一塊焦炭做成的蜂窩煤悄悄的放進爐子裡,然後用鐵鉤子輕輕的挪動一下,讓火力旺盛起來,然後將一個大鐵壺放在上面,立刻,那鐵壺裡便傳來絲絲的水響,不到半刻,那壺裡便發出了水開的翻動聲。
這樣的東西,讓大人隨時都能喝上用翻開的誰泡出來的茶。
捧著小斯剛剛倒上的茶水,輕輕的小酌一口,一股茶葉的香氣清新就森澈心扉,讓沒日沒夜操勞的洪承疇感覺到神清氣爽,晝夜的疲勞也因此消減了不少。
“去,傳賀人龍賀將軍來,我有話說。”洪承疇對一個手腳麻利的小斯吩咐道。
那小斯也不回答,只是微微施禮,然後轉身出去。
“你再去請周暨大人過來,我也有話說。”
周暨,原先的延安巡撫,被洪承疇無比倚重,現在依舊是帶著延安巡撫的頭銜,不過,延安已經是呂世小賊天下,他這個巡撫不過是一個名號,當然,如果按照大明的律法,周暨作為巡撫,失卻訓地,那就是死罪,但是,由於洪承疇的努力保舉,周暨不但免了死罪,同時依舊以延安巡撫的官身繼續追隨洪承疇,在軍中效力。懷著對洪承疇的感恩戴德,周暨比以前更加勤勉,兢兢業業的做好洪承疇交代的大軍後勤工作。
先到的是周暨,一進大帳就俯身拜倒,口稱老公祖。
洪承疇在桌子後面連忙轉出來,一把拉起周暨,笑著道:“你我年兄年弟,怎麼老是用這俗禮?我不是說過了嗎?不是軍中正式軍議就敘同年之義嗎?”
洪承疇身居上位,但對這個周暨同年卻難得的不擺官威,原因不但是洪承疇的確不太講究虛禮更主要的是,這周暨的確有真才實學,在洪承疇幾次為難時候,都為他破解了難題,現在,更是兼顧起了大軍後勤輜重的重任,並且在無比艱難裡,圓滿的完成任務,這最讓洪承疇感激。
上次我們說過,大明軍隊在內地作戰,所有後勤輜重都是依靠沿途地方官府供應,原先還是送上物資糧草,但文官為了“抑制”武將的貪腐,因此上,後來乾脆送上熟食,但為了節約,還要晚送,少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