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
想象著一架架風車伸展著長長的風臂代替了人力把河水日夜不停的提到臺地,灌溉那些龜裂的土地,讓麥子茁壯成長,讓張家衣食無憂,那是多麼激動人心的前景啊。
呂世心情激動的說出了自己的設計和想法,期間對關鍵的地方不厭其煩的解釋。趙大海不知所謂,但作為木匠的張老實卻已經驚得目瞪口呆了,對呂世的提議在無半點懷疑。
一個簡單的,不需要人力的機械,便能改變自己這片土地的灌溉程序,想象著那美好的前景,滿屋子的人除呂世和天真的小丫外,只剩下目瞪口呆還能有別的表情嗎?
張老實再也坐不住,急切道:“既然大師傅有這樣的好東西,那我們還不馬上動手?”
老實笑著跟著站起道:“正是,我們現在就著手做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新書就再次經歷盼點選,盼收藏的焦慮心情,哈哈哈,為緩解我的焦慮,請書友收藏點選吧,呵呵呵
第七章 打造
做風車並不難,工藝也極其簡單,,只是當時古代人沒有想到這個道理罷了。這正符合了一位哲人說過的,只有想不到了,沒有做不到的,這就是個具體例子。
呂世這個穿越眾的所謂金手子,不過是把自己21世紀的見識拿過來,開啟一下古代人的思路罷了,但正所謂思路決定道路,有了思路,雖然呂世不會木匠,但這就不要緊了,張家爺幾個會,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做風車首先想的就是畫圖紙。
張家無紙筆,只好尋來一隻木炭,在一面山牆之上展開繪畫,但是繪畫之前又有了難題,現在沒那麼多專業工具,。
沒有專業工具是完全不行的,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那還不想畫馬卻整出來個驢啊。
張老實這個木匠只有一根尺子,還是以寸為單位,長短也不太一致,根本就不能畫出規矩嚴謹的圖紙,風車尤其是大風車也是個大工程,不嚴謹就不能裝配,做出來,驢唇不對馬嘴那就是一個無用的東西。
沒辦法,那就順帶著“發明”下丁字尺,三角板圓規吧,這些小物件一出,就已經讓張老實這個祖傳手藝的木匠目瞪口呆驚為仙人了,這就更加堅定大家做成呂世說的那種風車的信心。
風車,其實一共不過是幾十個部件,很多還都是重複的,期間原本應該有鐵的部件,但這駐兵山裡卻只有木匠沒有鐵匠,好在山上有百年山花榆木,那東西木質堅硬如鐵,完全可以替代鐵器部件,如果再在上面塗上桐油潤滑,桐油更能滲透到木頭文理之中,潤滑效果更好,效果就比鐵件更好,中國古代的車轅就是先人發現了這個特性,而一直使用榆木做成,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軸承取代。
就這樣,呂世站在牆前,想想畫畫,還不時塗改,並根據現在的能力,儘量取代一些不能打造的部件,要說金手指的發明,就只有這些簡單修改的部件了。
張老實看過一陣之後,心中瞭然,也憑藉自己幾代的經驗,不斷給予提點意見,就這樣畫完了圖紙也是掌燈十分,每畫出一件正面反面側面圖紙,都會引動張家父子這些行家一片讚歎,趙大海的一驚一乍。外面已經黑天大家也不覺得。
張家婆姨見大家歡喜,也把自己根本捨不得的油燈點起,這間屋子在這個黑沉沉的夜色裡有了一抹難得的光明。
張老實等呂世把整個圖紙畫完,等呂世詳細的講解了期間要點,和原理運作之後,趙大海這個軍漢聽的不僅是滿頭霧水了,根本就不懂,就拿眼睛看自己的兄長張老實,希望這個行家鑑定出是否可行。
在連連呼喊聲中,石化半天的張老實才回過味來,嘴裡只是吶吶道:“神物,神物,此物一出就是這全村土地都不再有灌溉之苦,大師真神仙啊。”
呂世笑笑道:“神仙就免了,你看過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神仙嗎?”呂世調侃道,這引動了一場爆笑。
“大師傅如何會的此物?難道是祖上傳下的手藝?”張老實不解的問道。
張老實有此一問也不稀奇,正應了現在流行的那句——高人在民間啊,民間藝人多絕技,這是不爭的事實。
呂世知道,古代手藝人都是祖孫相傳,把一門能夠養家餬口的技藝,在這個時代,經過幾代幾十代的摸索積累成形,有許多的技藝就連現在的人都不能企及和模仿。
但是他們這些人只注重經驗的積累,卻很少去探究這些經驗背後的原因內在,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科技到後來不如歐洲的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