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注:
楊子烈(1902。12。9…1994。3。27),女,出生在湖北棗陽縣一個書香世家。1918年夏,楊
子烈進入位於武昌黃土坡(即現在的首義路)的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受到陳潭秋等
的教育,秘密閱讀了大量革命書刊,逐步成長為自覺革命者。來自黃陂的陳碧蘭(彭述之夫
人)、來自應山的莊有義(陸沉夫人)、來自漢陽的徐全直(陳潭秋夫人)、來自武漢的夏之
栩(趙世炎夫人)為同班同學,並同時在 1922 年 4 月由林育南和劉昌群等介紹加入了社會
主義青年團,一同在 1922年 10月由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 11年(1922年)秋,
徐全直、夏之栩、楊子烈、陳碧蘭、莊有義等在女師掀起了一場震撼湖北的學潮。1923年 2
月楊子烈進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習,同時在北京一所藝術專門學校學習。在北京期間與張
國燾相識,1924 年 2 月與張國燾結婚。曾兩次赴莫斯科深造,從此就成為早期中共婦女運
動活躍人物。1931 年春張國燾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楊子烈被中共中央留在上海從事地下
工作,1934年中共在上海的組織遭國民黨破壞後,楊子烈失去了組織聯絡,她先返鄉避亂,
又重返上海學產科,直到國共合作實現後才經南京八路軍辦事處介紹,帶著兒子輾轉來到延
安。楊子烈歸隊後,最急切的要求就是希望中組部恢復她的黨籍,儘管楊子烈是中共老幹部,
她的丈夫張國燾此時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和邊區政府代主席,但是,中組部還是要調查她與
組織失去聯絡後的種種表現,同時要在工作中考驗她。
楊子烈被分配到邊區政府做政治教員,她還義務在邊區的中央醫院做產科醫師。儘管楊
子烈工作熱情積極,受到院長傅連璋的高度評價,但她的黨籍仍未能恢復。蔡暢當時和她丈
夫李富春都在中組部工作,參加了對楊子烈脫黨後一段歷史的審查,雖然蔡暢與楊子烈是相
識十多年的熟人,對楊子烈的過往歷史十分了解,但也未能解決她的黨籍問題。直到 I938
年6月,毛澤東批准楊子烈攜子離開延安,前往武漢投奔張國燾時,她的黨籍一直未能恢復。
據楊子烈生前回憶,她初到延安時,還看不出毛張之間有什麼嚴重的衝突,當時毛還請
張夫婦吃了一頓飯。毛笑說:“國民黨有一對張楊(指張學良和楊虎城),我們共產黨也有一
對張楊(指張國燾與楊子烈)”。後來張夫人離開延安時,毛意味深長地要她轉告張國燾一句
話:“我們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點餘地。”
張國燾夫婦 1949年轉居香港,1968年來到加拿大多倫多。
楊子烈與張國燾育有三子張海威、張湘楚、張渝川,三位皆在美國與加拿大發展事業。
一篇文章透露說,經周恩來總理特批,張湘楚 50年代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學醫。1968年張國
燾夫婦來到多倫多時,長子張海威在加拿大多倫多教數學,二兒子張湘楚在美國紐約當醫生,
三兒子張渝川在加拿大多倫多當工程師。
1994 年,在張國燾去世 15 年後,楊子烈以 92 歲高齡故去,二人合葬於多倫多松山墓
園。
楊子烈著有《往事如煙》一書,後改名為《張國燾夫人回憶錄》。1970年由香港中國問
題研究中心編輯,自聯出版社印行。
第一篇 生長於革命動亂之中
第一章 洪江會造反
一九○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原是很安靜的上慄市(江西省萍鄉縣
北鄉),突然驚慌起來。一個可怕的訊息傳播了開來。從四鄉來趕集的農民們忙著收拾了買
賣,急步離開這個熱鬧的市場。住在鎮上的婦女和小孩們特別慌亂,紛紛向外逃避。店鋪的
11/151
… Page 12…
《我的回憶》第一冊
人們陸續關上店門,收藏起貨物。約摸下午五時,各街道入口處的木柵門(可以說是輕便的
城門)都關上了,市鎮和四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