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4/4 頁)
因此,
我們在軍事觀點上,只有向西,西面是國民黨軍力較弱的地方,也有廣大的後路。
蔡申熙參謀長為了我們的退路問題,曾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京漢路西面的情況。那時,
原在洪湖一帶的賀龍部因軍事上的失利,退到湘西桑植去了,我們很難與他取得聯絡。京漢
路以西、孝感、雲夢、安陸一些零星游擊隊,早被國民黨軍隊摧毀,其中有些逃到鄂豫邊境
大別山脈的西段。蔡曾派遣人員企圖與這些游擊隊聯絡,也派了一些人深入鄂西北和陝南一
帶地區,調查情況。他在這方面的努力有可觀的成績。後來,蔡在四次圍剿中陣亡了,這對
我軍西向行動,是莫大的損失。
當年七月間,鄂豫皖蘇區,終被蔣介石優勢兵力的四次圍剿所壓碎。紅四軍的主力被逼
向京漢鐵路以西行動,進鄂北陝南輾轉到了川北巴中通江南疆一帶,才立住腳,在那裡建立
起新的“川北蘇區”。鄂豫皖蘇區從此不僅發展中斷了,而且成了蔣介石的屠場。留在這個區
域的遊擊部隊,在那裡堅強奮鬥,所受犧牲極其重大。沈澤民等重要幹部就是在那裡殉難的。
後來留守在這個區域裡的徐海東部也被逼輾轉到了陝北,成為各地紅軍集中陝北的先行者。
最後剩下的高俊亭部到抗日戰爭時,改編為新四軍的第二縱隊。
上面所說到的,就是鄂豫皖蘇區和紅四軍披荊斬棘,艱難締造始末的大要。行文至此,
我這個鄂豫皖蘇區的園丁,真有感慨萬千之嘆。
第十七篇 川北蘇區
第一章 四次圍剿與西行五千裡
川北蘇區是紅四方面軍在敵軍壓力之下,不能在鄂豫皖區立足,因而突破敵軍的包圍圈,
經鄂北豫西陝南,到達川北後建立起來的。紅四方面軍這次行動,是蘇維埃運動向西北轉移
的先聲,後來,它接應各地紅軍,先後到達西北地區。
蔣介石對鄂豫皖蘇區的四次圍剿,是他對各地蘇維埃前後五次大規模圍剿中的第四次(第
一、二、三及第五次是以江西蘇區為目的,第四次則是以鄂豫皖區為主)。一九三二年五月蔣
氏在武漢組成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旋即制定了作戰計劃,調集了約五十萬兵力,等於我們
四方面軍力量的二十倍,企圖圍攻消滅我們。他的計劃是將他的兵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防守部隊,為數約二十萬人,依據蘇區周圍的軍事要點設防,並建築碉堡,配合進攻部隊,
步步為“營”,向我們逼近。另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