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數的保守
派,以陳鍾凡、黃建中為代表,主張儲存國粹,反對白話文;二是幾佔半數的調和派,以易
克嶷為代表,他是國民雜誌社的主要發起人,提倡一致救國,同時也是一個新舊學說並行、
東西文化並重的調和論者,三是與調和派幾乎勢均力敵的急進派,我和許德珩常是這派的發
言人,找們主張革命救國,同時擁護新文化運動。
我是國民雜誌社的一個要角,很起勁的為它服務,但因上述內部意見的紛歧,已經感覺
不滿足了。我在歐戰結束的時候,與當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先生來往密切起來了。
由於他的影響,使我增加了對於社會主義的興趣,同時與無政府主義者黃凌霜、區聲白等同
學也來往較密。中文版的無政府主義書刊如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等人的著作我都涉獵過。我
腦海中又增加了一些改造社會,到民間去等等觀念,於愛國狂熱之外,還有點社會革命的意
味。
由於這種理想的推動,我於是又與鄧中夏、羅章龍等同學,組織了一個平民教育會。這
個會標榜社會改造,主張從平民教育入手。.最初參加這個會的有北大等校六十幾個同學,
其中多數是沒有參加過國民雜誌社的,也有些就因不滿足於國民雜誌社的單純愛國,而偏重
於社會改造一途的人們。當時這種提倡社會改造的小團體也正盛行,“工讀互助團”就是其
中主要的一個,在那裡打著“試驗新生活”的旗號,尋找烏托邦式的生活方式。
這個平民教育會雖然沒有無政府主義者參加,但它的成立,確是由於受到了無政府主義
者所鼓吹“到民間去”口號的影響。後來這組織得到學校當局的贊助,改組為北大平民教育
演講團,設有北大平民講演所、平民夜校等組織。北京其他各校也有同樣的組織。參加這組
織的人均被派往北京城郊各區去叢事街頭講演。不久我們又得到北京市學務局的贊助,供給
我們廣佈在北京各區的通俗講演會場,趁為我們排好每星期的講演時間。我們所採用的大半
是“國民救國”、“平民疾苦”、“大眾文化”之類的新題目,頗具吸引力,聽眾也逐漸增加起
來。我們每星期還分組去訪問貧民窟,查詢貧民受苦的情形,附帶也做些救濟的工作。這些
新奇事也使我獲得一些接觸貧苦人民的經驗。當時北京各報刊所釋出的平民實況等訊息,多
半就是這組織的參加者和同情者所供給的。這組織還決定,會員們每屆寒暑假回到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