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1/4 頁)
聯軍的統帥瓦德西(Count von Waldersee),只是在七國聯軍攻破北京(八月十四日)之後的兩個月零三天(十月十七日),才率領七千德軍,匆匆趕來北京,直入禁城 ,住入慈禧的儀鑾殿來耀武揚威的。這時七國聯軍在北京奸擄焚殺的高潮已過。——哪輪到當時在北京當妓女的「狀元夫人」賽金花姑娘來醜表功呢?這自然是題外之言。
狡猾而貪婪的法俄日三國也深知打下北京,他們除能分點金銀財寶之外,其它別無好處。他們的真正油水,是在他們個別的「勢力範圍」之內——俄在東北西北。法在西南(滇桂黔川四省);日在閩南,尤其是廈門。在這些地區渾水摸魚,則中國這潭水就愈渾愈好。如果這支「聯軍」一旦把北京打下;再由以英美為首的十一國列強組織一個遠東聯合國,來把這潭渾水濾清,共同監管這個「次殖民地」。那就扒手止步了——事實上,這時英美兩國的外交水鳥,就正在向這一方向滑行。是所謂以「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利益均沾」為原則的「門戶開放」政策也。——「門戶開放」者,非要中國開放其門戶也。大清帝國那時還有資格「關門」?門戶開放者,是英國這個既得利益的老流氓,利用一個拳大膀粗而頭腦簡單的美國「牧童」(cowboy)喝令其它新強盜小扒手,不許他們在中國亂劃勢力範圍之謂也。——下篇再詳論之。
總之,他們八國這次在天津開會,商討進軍北京的計畫是英美德法意均感兵力不足。能無限制出兵者唯日俄二國,而此時日俄的援軍已源源開來。這一形勢,在老謀深算的英國政客看來,等到日俄增兵十萬,聯合佔領了北京,其情況豈不比義和團更糟哉?——所以他們就決定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等日俄和德國的大批援軍入境,便冒險向北京進攻了。
這支小小的「七國聯軍」原是個紙老虎嘛!可恨的是我們既有的數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卻只是個包著火的紙燈籠。——這樣則七國聯軍便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了。更可嘆的則是我們那些天才遊擊專家:劉伯承、林彪、毛澤東、武元甲、胡志明這時都還在放牛牧豕。他們要早出三十年,哼!定叫你七國夷兵,片甲不還!
【附註】我們寫中國近代史的人不能把李承晚、胡志明、武元甲、李光耀等民族英雄。視為「異族」。中國自古便不是個單純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他們也不是像三保太監那樣的外族移民(不信你去翻翻他們的族譜);他們是慈禧太后遺棄的孤兒。筆者不學,便有心為他們在國史中立傳。
一萬六幹名雜種雜牌軍
上述七國聯軍在他們佔領天津之後,很快的便組織起來了。總人數約一萬八千八百人。各國分配人數和司令官姓名如下:
日軍司令官山口率官兵八千人;
俄軍司令官林涅維區(Linievitch)官兵四千八百人;
英軍司令官葛司利(Gaselee)官兵三千人;
美軍司令官霞飛(Chaffee)官兵二千一百人;
法軍司令官弗蕾(Frey)官兵八百人;
奧國掌旗官兵五十人;
意國掌旗官兵五十三人。
上列各國入侵官兵人數原只根據各國司令官之自報,與實數相差甚大。而英軍三千人中只有四連人是來自三島的英國官兵。其餘則系以印度錫克兵為主的殖民地雜牌軍。法軍的主體則為徵發於安南(今越寮柬三國)的僱傭兵(annamese tirailleurs)。七國之師總人數蓋不過一萬六千人。(此七國聯軍總人數,史家各有異說。拙篇則根據摩爾斯前書,卷三,第十章,頁二六〇~二八八中所引諸史料。相對之下覺摩氏所採較篤實也。)
在這個國際武裝大拼盤裡,誰也不服誰。所以他們沒個總指揮。大家開會打仗。各軍首於運河兩岸佔好位置;向北對清軍防地分進合擊。八月五日清晨一聲炮響,這個各自為戰的入侵聯軍就開始進攻了。
這時中國方面唯一的戰將聶士成已死。武衛軍由馬玉昆、宋慶所統率。馬、宋均是清軍中腐化的舊式軍官、甲午戰爭時的敗將,畏日軍如虎。何況這次八千日軍之後,還有上萬的紅毛軍、黃毛軍呢!所以雙方一經接觸,清軍便陣腳大亂,一潰不可收拾。潰軍與拳民並趁機大掠。入侵聯軍雖非勁旅,但是防軍太差,兩相比較,他們就追奔逐北,大顯神威了。清方馬、宋兩將逃之夭夭。自覺守土有責的裕祿便在亂軍之中自殺了。時未數日,入侵聯軍便進佔通州。沿途奸擄焚殺之慘,固無待多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