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1/4 頁)
做了不少建樹。只因為那是「袁世凱」做的,在歷史上就略嫌灰黯了。——在這六年中,袁是儘量自我貶抑,捧滿族親貴出頭,自居其下。無奈這些親貴太顢頇,而袁自己又要做事,無法不露鋒芒也。西太后老人家對他是信之、任之、寵之,但這老寡婦也知道,她在做小寡婦時,她的政權是以殺「權相」肅順起家的。如今她自己也行將就木了,而眼見另一漢族「權相」袁世凱,聲望日隆。為下任孫皇帝阿斗著想,她就先要除此「肅順」,以後才能瞑目,因此經過一番佈置,便把袁某「踢上層樓」——由有實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於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慈禧與光緒死前一年,七月二十七日(陽曆九月四日)調升有職無權的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這一調,袁相國在他的「二五計畫」(且借用一個五十年後的名詞)中的許多專案,也都適可而止,甚或乾脆泡湯了。
事實上袁世凱在他為相六年之中所推動的各項建樹,也可說是「袁世凱的變法改制」吧!每一項(如廢科舉、興學校)都可寫一本博士論文。吾人也不妨三言兩語,點到為止,也算是項紀錄吧!
第一是軍事。袁以其完整的「武衛右軍」為基礎,逐漸練出一支精銳的、現代化的國防陸軍。有名的「北洋六鎮」(每鎮六千人,約合今之一師),和與這支國防軍有關的各項設施,諸如「保定軍官學堂」、「軍械學堂」、「軍醫學堂」、「經理學堂」、「馬醫學堂」等等,都是袁氏一手創辦的。袁更擬訂全國徵兵方案,並由朝廷飭令各省興辦陸軍小學,依次遞升至陸軍大學。他的最高目標是為大清帝國練出三十六鎮現代化的「常備軍」。
【附註】抗戰前夕,國府軍委會曾著手編練三十六個「整編師」。數目可能是不謀而合;也可能是以袁的老方案為張本的。
三十六鎮的計劃,自然因袁的調職而擱淺。但是這「北洋六鎮」卻是辛亥革命時,袁氏復出的最大本錢。袁死後它們也是皖、直系的基本武力;它的軍官都變成了「軍閥」,為國人所詬病。可嘆的是,一個國家政治不上軌道,哪一個大軍官不是軍閥呢?政治上軌道,他們不都是國防精兵?
其外袁宰相還為大清帝國練出一批現代化的警察。根據<辛丑條約>,洋人不許中國在天津市及京津鐵路沿線駐兵。袁乃挑選身高體健的北方農民,寓兵於警,訓練出數支極其現代化的警察——他們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批現代化的警察。民初京、津兩市的警政是享譽世界的。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國府定都南京時,為著新首都市內的安全、秩序和門面,還向北平、天津兩市借調數批警察呢!
關於海軍,袁就無能為力了,因為「庚子賠款」數目太大,全國羅掘俱窮,重建海軍需款過巨,政府就無此鉅款了,雖然他也做了些整補的工作。
可是袁對落後無效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卻做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革,尤其廢除科舉考試這一項。科舉從漢朝的公車舉士開始及隋唐改為考試以還,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這一制度,第一是牽涉到全國人民的教育文化生活。普及和振興教育以各級考試督導之;它也是化民成俗的主要媒介。第二它也是為政府官員遴選候補人、接班人的培訓機構。舍此則政府官制將陷於混亂(例如後來國、共二黨所搞的有欠公平的「入黨做官」的辦法,則比老科舉制度不逮遠矣)。科舉是個有千年以上的歷史,牽涉深遠,實驗可行的「較好的制度」(better system)——現代政治科學家也公認「民主」是個可行的「較好的制度」,雖然並不是「最好的制度」(best system)。這一制度陳腐了、過時了、不適用了,要加以廢除。但它的作用牽涉太廣,不可說廢就廢。要廢,就必須有計劃、有步驟的作其釜底抽薪之謀,才不會出紕漏。——袁就掌握了此項原則,先穩定了各級地方官的培訓工作;同時興辦新式學校——袁早在拳亂期間即已在濟南創辦山東大學以期替代科舉,及升任北洋大臣,更創設各種學堂,併力主選派學生赴國外留學;一以培育人才,亦為莘莘學子另覓職業出路—— 一切行之有效,科舉不廢自廢,袁乃領銜與開明的封疆大吏張之洞、岑春煊等,奏請廢除科舉。果然在全國安堵,四境匕鬯不驚中,千年科舉,就在「丙午科」(一九〇六)悄悄地滑入歷史了。
吾人熟讀「戊戌變法史」,想到張之洞初曾全力支援康有為推動變法,而為康氏這位教條主義者所峻拒的往事,再看袁張興學校廢科舉的成績,便知其高下!——當國執政者,不怪自家無見識,而以木頭頭腦,自作聰明而誤己誤國,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