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以難堪,以洩私憤。氣得世凱亦永不再回項城故里,而寄居彰德(今安陽市)——此是後話。因諸家頗有異辭,故於此順補一筆耳。
世凱生父袁保中可能只是個「捐班秀才」。卻生子六人;而他的胞弟「舉人大老爺」袁保慶,則年近不惑(四十),膝下猶虛。經過家庭會議,乃把七歲的世凱過繼給胞叔保慶為子。見上引房文及哥大所編《民國名人傳》,卷四,頁七九(Biographical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Editedby Howard L。 Boorman & Richard G。Howard; in 4 vols。 New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vol。4p。79。)〕自此他就跟隨養父及養母牛氏生活。保慶宦途不惡,最後官至江蘇「鹽法道」任職南京。道員是當時府縣之上的高階地方官。隨父在任的小世凱,當然也是個尊貴的小「衙內」。不幸的是袁道臺未幾即死於任所,年方十四的世凱就只好奉母回籍了。翌年世凱的生父袁保中,又病死項城故宅。越年兩喪,世凱母子就是不折不扣的寡婦孤兒了。——袁氏兩代顯宦,雖然不愁衣食,但他們畢竟是孀婦孤稚。反袁的作家,總歡喜說世凱幼年在南京花天酒地。其實十三四歲的孩子,又能花天酒地到哪兒去呢?
十五歲以後的袁世凱,便被他堂叔袁保恆翰林接去北京,繼續其科舉教育的「帖括之學」(習作八股文)。在親喪「服闕」(三年)之後,他在堂叔嚴厲的管教之下,顯然是以「監生」(捐來的秀才)身分回開封參加「鄉試」而落第。三年後再考,還是落第。——保恆自己是科甲出身,乃鼓勵其侄再接再厲,然世凱自知久困科場之非計,在此期間,他已與於氏夫人結婚,就永別科闈,另尋出路了。
後世之論袁者,每說他是紈絝子,不用功,故兩試不第。在下卻不以為然也。蓋當年科舉考試,誰能期其必中?試看長袁一歲的康有為——嶺南名士,一代大儒,文膽梁啟超的業師,不能說讀書不用功吧!然康某考舉人,五試不售,困於考場者十八年。可算是十分慘烈也。以故世凱終於投筆從戎,未始不是個明智的抉擇。
小欽差,大監國,抗日反帝
前節已言之,當年科舉時代,落第士子是慘不忍言的。自己前途暗淡不說了,舉家乃至合族的失望,才使你痛不欲生呢!洪秀全天王落第歸來,一病四十日不醒。終於見到上帝爸爸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說來也不算稀奇,只是各種上帝的訓示不同罷了。筆者這一輩老華人,系出舊中原,去古未遠,幼年時聽到有關科場的故事多著呢!
所以袁世凱青年時代的遭遇,不是什麼例外。他和長他十八歲的胡傳(一八四一~一八九五,胡適之父)落第後的故事,簡直如出一轍。胡傳落第後去投奔吳大澂(一八三五~一九〇二);袁世凱落第後去投奔吳長慶(一八三四~一八八四),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據當年淮軍遺族傳言,世凱第一個投奔物件原是較高階的劉銘傳(一八三六~一八九六)。劉不納,乃改薦他去山東登州投吳長慶。從此便一帆風順了。
長話短說,袁世凱在朝鮮十二年的工作和成就,大致可以歸納於如下數項:
一、敉平朝鮮「壬午(一八八二)兵變」
一八八二年,朝鮮在日本暗中煽動下,發生兵變。清廷派丁汝昌率海軍三艦;吳長慶率陸軍(慶軍)六營赴援。終執大院君至華,並驅逐前來干擾之日軍。此時袁世凱才二十三歲,任慶軍營務處。幾乎一手戡平此亂,而嶄露頭角,朝野眾口交贊。事詳不備述。
二、督練親軍、整理財政。再平「甲申(一八八四)之亂」
此時朝鮮內部之糟亂有甚於中國。世凱為練軍四千人以自衛;併為整理財政以自給。迨朝鮮親日派勾結日人,於甲申十二月再度發動政變時,世凱臨機應變,獨排眾議,加以鎮壓。日本勢力,第二次被逐出朝鮮。
三、護送大院君返朝(一八八五年十月),出任商務委員,作駐韓「小欽差」,撐持危局
此時世凱不過二十六歲。但其後九年他在朝鮮竟然大權獨攬,做了藩邦實際的「監國」。頤指氣使,縱橫捭闔,不但三韓朝野大為懾服,環伺的日、俄、英、美、法五大帝國主義,亦瞠目結舌,無如之何。——可惜的是大廈既倒,一木難支。甲午平壤兵敗(注意:此非袁氏之過),世凱於最後關頭,始奉命匆忙撤退。日人此時恨袁入骨。袁公如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