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懼,認為已經陷於絕地,拼力作戰。河北兵馬入營後,因為不識地形,陷於陷坑遇害者極多。
程昱聞知戰報,與夏侯淳商議,分頭行動。夏侯淳、吳綱率領三萬精兵,用河北降卒在前帶路,前鋒五千人皆換上河北兵衣甲。來到平原西門,門上喝問,降卒答道:“許將軍大勝,正在返城途中,因為擔心城中防守薄弱,命令我等先行入城。”平原守軍見答話之人口音無異,又深知城中虛實,不以為疑,開啟城門。夏侯淳所部入城後,如虎如羊群,平原守兵不備,損折無數。卞喜、王粲兩人見勢不妙,聚集敗軍欲要殺出城去,往樂陵方向敗退。
程昱整頓合營大軍,與夏侯威、夏侯恩等將棄了大營,率領大軍九萬掩擊許攸所部。許攸見程昱援軍趕到,分出少數兵馬迎戰,仍然投入多數兵力進攻張遼所部。
程昱所部士兵跟隨張遼日久,向來佩服其為人與力能,今知張遼有難,都拼死向前,河北士兵抵擋不住,逐漸呈不支之狀。張遼所部見援軍從外面殺來,士氣大振,拼死向外殺出。程昱所部人多勢眾,河北兵馬漸漸不支。
夏侯淳所部攻下平原,剿滅城中守兵,袁軍將領卞喜正欲率領敗軍出城,為夏侯淳發現,騰馬上前,與卞喜爭鬥,未到十合,斬卞喜於馬下。卞喜死後,王粲見勢不妙,率領敗軍逃往樂陵。
夏侯淳命令吳綱率領二萬士兵駐守平原,掃蕩餘軍,自率精兵一萬住援張遼。許攸正與曹軍激烈廝殺,遙見平原城中火起,料知已中張遼詭計,顧不上攻擊張遼所部,率領諸將往外殺去。
許攸等殺到平原城外,正逢夏侯淳引軍出城,兩軍混戰一陣,夏侯淳兵少,被許攸所部逼得退回城去。許攸乘勢欲要奪城,怎奈張遼、程昱統領大軍從後追到,許攸見勢不妙,又知平原已經失守,不敢再行纏戰,率領諸將退往樂陵。
張遼等人率領兵馬在後緊緊追殺,許攸所部且戰且退,途中損折不少人馬。幸虧樂陵顏良所部得到王粲報訊,統領救兵前來接應,張遼見顏良所部與許攸大軍合兵後,軍勢強大,統領兵馬退回平原。
此次大戰極其慘烈,張遼所部誘敵士兵損折一萬餘人,張遼亦渾身浴血,多處帶傷。夏侯淳、程昱等人聯名訴說此戰經過,詳述張遼之功,曹操閱書,對眾人道:“若是諸將皆如文遠如此忠義,何懼金旋大軍。”派人重賞張遼,張遼將厚賞之物轉賞給眾將,自己絲毫不取。
許攸所部此戰損傷巨大,死傷共有三萬五千餘人,平原郡城失陷,大將卞喜身亡。許攸無臉回見袁尚,手書請罪書,派人赴南皮送與袁尚,書中詳述此戰經過,因指揮不利,欲要辭去主將一職。
袁尚聞知平原失守,大驚失色,見許攸所書後,知道許攸此戰已經盡力,不好責怪,反派使人趕到樂陵,撫慰許攸與所部諸將。許攸在樂陵操練兵馬,欲要恢復平原。
第九十一回 平定西北(一)
曹操東線依仗張遼、郝昭兩路大軍,連戰連勝,攻城掠地,收穫頗豐。null3z中文在東線戰事順利的同時,西線戰事卻是損兵折將,接連失利。
張遼所部東征平原的同時,諸葛亮使馬超率領五萬大軍駐守天水,命令朱恆、文聘兩將率領五萬大軍為先鋒,自率大軍十萬為中軍,東下攻打安定郡城。
安定諸將聽聞諸葛亮大軍已出天水,聚集商議對策。眾人中以鍾會、賈詡最為多謀,賈詡道:“諸葛亮大軍兵力為十五萬,安定守軍只有六萬,兵力懸殊,我軍遠非其敵。不若棄去安定,盡發郡中糧草輜重投往長安,與長安守兵合兵,以拒強敵。”
鍾會聞言有些心動,盤算良久道:“我認為不然。安定郡城倘若失陷,長安將淪為一座孤城,諸葛亮、關羽、姜維三路大軍成合圍之勢,長安必然難保。今日我等可以聚集城中守兵,用伏兵擊敗其前軍。大家同心協力,固守城池,若是難守之時,突圍投奔長安不遲。”賈詡欲言又止。
鍾會分派兵馬,盡出城中守軍出城設伏。朱恆、韓當率領所部行至安定以西十里處,鍾會統領伏兵突起,朱恆、文聘皆為百戰之將,見中曹軍埋伏,集結兵力,組成圓形之陣禦敵。
曹將王睿、呂虜此時又率領兩路伏兵,沿著朱恆所部軍陣肋部殺入,頓時將圓形陣勢衝散。朱恆、文聘見勢不妙,下命各軍士兵組成玄囊之陣,各自為戰。玄囊之陣乃巷戰所用之陣法,用於曠野交鋒,隨即顯出不支之象。
朱恆見所部兵馬呈現敗象,與文聘率領親兵斷後,掩護所部士兵緩緩而退。朱恆、文聘兩將武藝嫻熟,曹將莫有能抵擋者,曹軍為兩將阻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