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的船隊直接送到了南張村,隨著蒸餾器來的還有一份報紙《科學世界》以及梁啟超補贈的一套實驗裝置。
顧明和梁啟超在政見上出現了分歧,但是教育救國,梁啟超還是認可的,特別是張春要辦的這種基礎教育,能夠想要以實驗和實踐為基礎,梁啟超認為頗為難得,應該支援。
買裝置的錢不是梁啟超一個人出的。劉英在日本參加了共進會,共進會和梁啟超還算熟悉,還有共愛會,知日會一些湖北的學生團體都在劉英和梁啟超的影響下湊了一筆錢,把全套的實驗裝置和試劑藥品湊齊了。
這次行動也把張春這個小娃娃帶進了孫中山的眼裡。只是孫中山和共進會之間不是那麼和諧。共進會有著江湖背景,孫中山只是利用,還真沒瞧在眼裡。
劉英給張春寫了一封信,透露一些情況,只是說得含糊隱秘。畢竟兩個人就算是同鄉,中間也不是那麼熟悉。
新年結束,中學堂第一次大規模的畢業生總算來了。
不過文化程度依舊不高,小學水平。只是這些孩子都已經年滿十八歲,不得不畢業。
透過考核,護衛隊補充了五個隊員,達到了四十人。這次女隊員也補充了兩名,這七個人依舊交給春丫單獨訓練,主要是做刺殺和情報。其它三十三個男子漢繼續正規的軍事訓練和軍事課程的學習。進入護衛隊的要求極為嚴格,除了有文化要求,還要有身體素質和應急反應能力。沒有在張家嶺休養三四年的孩子還真的達不到指標。
同樣要求嚴格的是醫學堂,只有一個男生被張秀她們看上了。醫學堂在寧伯和朱利安的帶動下,現在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辯證施治和小外科手術。張家嶺醫學堂的特色其實就是中醫藥學,在這上面,連寧伯也覺得沒什麼可以教的了。不過寧伯已經回老家去了,張秀她們只能按照以前形成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和自學。好在進入醫學堂的人都是最好的學生,所以進度雖然緩慢,但是還算穩當。
其他的三十多人全部進入了農學堂。
張春成立了原種場,主要負責種稻田的管理,農學堂現在有七十多人,真正的尖子生不多,只有四五個人。
負責水稻田環境研究的是一個女孩,叫張秋月,只有十四歲,但是卻讀了五年書,很沉靜的,研究型的學生。
負責農家肥環境研究,實際上是微生物研究的是一個叫何俊的男孩,十六歲,對動物非常感興趣,人也聰明,也是讀了五年書的孩子。
負責林學的是張迪,他的天賦不算好,但是最刻苦。
負責旱地間作環境研究的是張瑩,年紀最小,只有十二歲,是張春特意從中學堂抽調出來的。
負責實驗室化學分析的是一個叫譚玲的十八歲女生。
這五個人其實張春準備真正留在農學堂的學生。其它的人都分配給了這五個人進行系統性的工作。農業研究不要大量的實際觀察和實驗,要有大量筆記和統計才能逐漸積累出成果,不是幾個人就能完成的。
當然,現在還處在打基礎的階段。五年的積累,好苗子也不過如此,好在基礎教育已經算是比較完善,農學堂,醫學堂和工學堂總是會真正建立起來的。
幾十個真正壯勞力的加入,讓農田的農活不再那麼緊張,研究的時間也有了保證。雖然這些人失去了學術上成就的機會,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張春一再強調只有分工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所有職業都是高貴的,包括農民。張春實際上就算是對目不識丁的河南村的村民也是非常尊重,認為他們也是自己的老師,很多事情都像他們請教,要他們協助。所以提前畢業,最終將成為農民的孩子們也沒有張春想象中的那麼多心思,反而為不再聽袁芳張春的嘮叨而開心。
可能唯一對他們有愧疚心理的只有張春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袁芳。
胡登平兩口子可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泥腿子認得幾個字就很好了,這麼有知識的農民簡直是天大的榮幸。這兩口子倒不是什麼惡毒的人,相反,他們也對這些孩子十分好,只是沒有擺脫傳統的階級觀念而已。和兩口子關係不錯的袁定國常常笑罵他們簡直就是蛀蟲,然後說是好心的蛀蟲。
顧明在外活動的時間多了,來找他的人也在增多。
張鳳蘭離開後,張揚氏把織布廠的股份轉讓給了楊家,而接受了吳家在漢口的織布廠部分。張揚氏的精明不弱於張鳳蘭。不過畢竟那是吳家的產業,張揚氏只能勉強維持漢口的織布廠。楊家是個小家族,無力對抗。織布廠和紗廠事故不斷,吳家的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