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日本政府屢曾提議,吾人顧慮以此之故,干涉及吾國之軍事及內政。今日本政府既已闡明,當以日德意防共協定之精神締結中日防共協定,則此種顧慮,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產國際之擾亂與陰謀,對蘇邦交不生影響。中國共產黨人既宣告願為三民主義之實現而奮鬥,則應即徹底拋棄其組織及宣傳,並取消其邊區政府及軍隊之特殊組織,完全遵守中華民國之法律制度。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之最高原則,一切違背此最高原則之組織與宣傳,吾人必自動的積極的加以制裁,以盡其維護中華民國之責任。第三點,為經濟提攜。此亦數年以來,日本政府屢曾提議者,吾人以政治糾紛尚未解決,則經濟提攜無從說起。今者日本政府既已鄭重闡明尊重中國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並闡明非欲在中國實行經濟上之獨佔,亦非欲要求中國限制第三國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則,以謀經濟提攜之實現,則對此主張應在原則上予以贊同,並應本此原則,以商訂各種具體方案。以上三點,兆銘經熟慮之後,以為國民政府應即以此為根據,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日本政府11月3日之宣告,已改變1月16日宣告之態度,如國民政府根據以上三 點,為和平之談判,則交涉之途徑已開。中國抗戰之目的,在求國家之生存獨立,抗戰年餘,創鉅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以上三點,為和平之原則,至其條例,不可不悉心商榷,求其適當。其尤要者,日本軍隊全部由中國撤去,必須普遍而迅速,所謂在防共協定期間內,在特定地點允許駐兵,至多以內蒙附近之地點為限,此為中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所關,必須如此,中國始能努力於戰後之休養,努力於現代國家之建設。中日兩國壤地相接,善鄰友好有其自然與必要,歷年以來,所以背道而馳,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瞭其責任。今後中國固應以善鄰友好為教育方針,日本尤應令其國民放棄其侵華侮華之傳統思想,而在教育上確立親華之方針,以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同時吾人對於太平之安寧秩序及世界之和平保障,亦必須與關係各國一致努力,以維持增進其友誼及共同利益也。謹引提議,伏祈採納!汪兆銘,豔。 作品相關 二戰中日對比(轉貼)
抗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體作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作戰的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頭的分裂問題。 所以,在討論中日雙方的有形戰力對比,雖然可以作出數量化的分析,但是由於其中結構的不同,很難單憑數量化的對比,而得知其中真正的差異。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各國的軍事專家,對於中國抗日戰爭能力的評估,與事實的表現,會有非常重大落差的原因所在。只有透過中國軍民所付出的血、淚、犧牲,才能發現真正事實的層面。 20。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當時,日本已是二十世紀的軍事強國,有著健全的工業化生產基礎,陸海空軍隊所使用的先進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又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半世紀以上的徵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而中國還是處在十九世紀的落後國家,主要的軍事觀念還是來自一批前清遺老的領導人物,仍然以複雜的個人關係做為運作的基礎,率領一支近乎文盲的軍隊,剛剛開始知道運用買來的一些二手軍火,國家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結構來支援戰爭的後勤需要,就連徵兵制度以及全民動員的總體戰,還是完全在摸索的階段。 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的領土起,中日雙方就處在不斷的對立與危機之中,其中也經過幾次區域性與激烈的戰火衝突,但是中日雙方一直沒有正式的宣戰,中國在近五年又十個月的折衝與忍讓下,被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一半的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為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事實上取得全部帝國主義宗主國為所欲為的特權,但是日本對於自己能否取得對抗蘇聯及與美國決戰的戰略優勢,仍然充滿著不確定,因此對華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終於在盧溝橋事變的衝突中失控,迫使中國選擇了最後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