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4/4 頁)
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力邀楊度參加,他拒絕參加,願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楊度和袁世凱私交頗深,關係非同一般,又懷有知遇之感。他認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師。當攝政王載灃要殺袁世凱時,楊度竟敢拒不草詔,冒死論救。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來到袁世凱的故鄉,成為袁的幕僚。
後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到後來,成立籌安會,如此成為袁世凱稱帝的第一禍首。
而吳佩孚,在前世,更是如雷貫耳,在歷史教科書中,蔣介石北伐,雖然說打倒軍閥,但給人感覺,就僅僅一個吳佩孚而已。
聽聞楊度將前往遊說楊興,剛剛接到楊興讓石柱受害群眾遞發的張敬堯罪惡案卷的吳佩孚,也有了前往見識見識楊興的意思。
再加上由宜昌入川,山巒迭起,一路崇山峻嶺,實在頗難行軍,吳佩孚也想到川省內探一個究竟,如此就以討逆總指揮的特別代表身份,代表曹錕入川。
看到眼前穿著北洋陸軍少將服,這個身材瘦小,臉上似笑非笑,嘴唇上翹的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吳佩孚,不由得站起來,先是打過揖道:吳將軍能夠與楊皙子先生能夠前來我護**,乃我護**之榮幸啊。
拱拱手,吳佩孚面露一絲笑容道:楊將軍果然少年英雄,名不虛傳,如此看來張敬堯,周駿等人敗在你手下,不冤枉亦。
大驚,不過口中謙虛的說道:吳將軍,勝得僥倖,勝得僥倖啊。若是當日興遇到的不是張敬堯之第7師,而是吳將軍之北洋第3師,如此勝負之數難料亦。
讓人感到驚訝的,這個吳佩孚並不否認,竟然一副理所當然的神色,抹了抹頜下鬍鬚道:張敬堯之北洋第7師,不過是在去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