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第2/4 頁)
首的攝政內閣。
總統和總理的職權;由黃郛一人兼任;黃還兼任交通、教育兩部部長
王正廷兼任外交、敗政兩部部長
王永江為內務部長
李書城為陸軍部長
張耀曾為司法部長
杜錫圭為海軍部長
王乃斌為農商部長。
黃郛、王正廷都是馮玉祥回師舉行政變的內幕人物;因此;這個內閣是以馮係為核心;也表明馮玉祥野心膨脹;只想革命政府為其服務的企圖。
王承斌到公府勸曹錕辭職;曹即向國會提出辭職諮文;並令內閣攝行總統職權。曹錕看到前來逼他下野的人;就是一年前劫車奪印捧他上臺的王承斌;不由得百感交集;十分難受。
吳佩孚一直被蒙在鼓勵;接到馮玉祥的10月23日通電;雖然大吃一驚;但又疑心是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電報。
現在查明屬實後;又懷疑胡景翼未必加入馮軍;即命胡為第三軍總司令以代馮;叫張敬堯去胡景翼部傳達命令。胡景翼把這個倒黴使者扣留起來。
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又有點患得患失;不忍心放棄在前線的大好局面;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的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精兵七八千人回救北京。吳佩孚急電南方直系將領率兵北援;但現在南方直系部隊已經自身難保;怎能救援。
吳佩孚的日本顧問岡野曾經這樣回憶;吳佩孚對他的幕僚說:
“這件事也可以說是在我意料之中;因為這次出兵前老馮曾向我要求;待平定奉系後;派他為東三省巡閱使以繼張作霖之缺;我告訴他:東北和日本有特殊關係;我們對日外交很微妙;所以東三省巡閱使的任命;不能漠視日本的動向。你一向被認為親美派;最招日人之忌;因此去東北很不相宜;不過對酬答足下的戰功;國家有的是名位;我一定會考慮其他職務的;而且必令你滿意。我這番話也是腑肺之言;可能馮因未達目的;遂暗通敵人。其實他向我索軍費;我已發十萬;後來又增至十五萬元;他才勉強奉命;率部開赴古北口。很多人向我建議;免除馮的第三路軍司令以除後患;總統居中替馮說情;免馮計劃遂沒有進行。當馮到古北口前線;又藉口敵人優勢;要求增撥步槍彈百萬發;我對馮更不放心;所以不發給他。近數日我在總部中;晚晚不能入睡;輾轉反側;右轉則思及處置張作霖之法;左轉則念及馮玉祥之可能背叛;現在不幸而料中;想到當日撥馮戰費十五萬元;實在太划不來了。”
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佔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和榆關、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張宗昌宣稱山東人不打山東人;吳軍主力投降張宗昌諸多;繳獲直軍的槍支達3萬餘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
馮玉祥、胡景翼的軍隊已開到廊坊;準備進攻天津。
張紹曾為避免戰禍;出面調停;勸吳佩孚接受“和平救國大綱”。
吳佩孚的態度仍然十分倔強;不肯罷休。雙方軍隊在楊村一帶開戰。此時陰雨連綿;楊村一帶除鐵路兩旁及永定河堤等高地外;盡是一片汪洋;作戰十分艱難。開戰後;雙方相持一天;不分勝負。
馮玉祥派劉鬱芬、蔣鴻遇兩旅;迂迴到吳軍後方;從吳軍背後進攻;又派李鳴鐘由豐臺抽調部隊;協助正面進攻。張之江、石友三、谷良友部;協助李雲龍旅;一致向吳軍擺出攻勢。
11月2號;馮部生俘了吳部的旅長潘鴻鈞以下數千人並乘勝進擊。
11月3日上午;馮軍佔領了津浦鐵路沿線的天津附近的北倉;隨後佔領天津。
國民革命軍攻佔天津後;吳佩孚仍作困獸之鬥;把司令部移駐軍糧城;可以說四面楚歌;只有兵敗投降了。
在此時;如果胡景翼軍向前推進;和奉軍兩頭一擠;吳佩孚即無處可逃。
但北洋大佬張紹增救了吳佩孚一命;張紹增勸馮玉祥、胡景翼給吳佩孚放一條生路。
到此時;吳佩孚也明白大局抵定;大哭一場;在英艦掩護下;由大沽乘海軍運輸艦南逃上海。
但在逃離路上;吳佩孚連連發電指責馮玉祥:與足下袍澤數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復何言昔樂毅雲:“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佩為亡人;亦曾受教於君子;惟不明心跡;是以不免耿耿耳。吳佩孚泣啟十一月十七日。
吳佩孚這一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最強者;就這樣舉行隕落;吳佩孚留下的爛攤子;需要眾人收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