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所有的指揮所、通訊線路、機場、倉庫和部隊的部署位置。侵略者的第一次打擊(空軍的、炮兵的、坦克的)是極有成效的。敵人空投的破壞分子破壞了有線通訊。而有線通訊在當時比無線通訊有更大的作用。
西北方面的情況也不妙。據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第8集團軍司令員索邊尼科夫(在7至8月間他將出任方面軍司令員,不過只有幾個星期)回憶,“沒有保衛邊界的任何明確的計劃。部隊主要是在築壘地區修建工事,修築機場。各部隊都沒有補足編制。永久性工事沒有修好。當天早晨波羅的海沿岸軍區的飛機就幾乎全部在機場上被燒燬。例如,到6月22日15時,本應支援第8集團軍的混合航空兵師只剩下5至6架飛機了”有幸經歷了整個戰爭的索邊尼科夫(集團軍司令員、方面軍司令員,再任集團軍司令員、集團軍副司令員)接著痛心地指出,從戰爭行動開始後,“指揮所就從電話和電報上不斷收到關於設定樹枝鹿砦、佈雷等等互相矛盾的指示,而且一些命令要求立即採取這些措施,後來另一些命令又撤銷了這些措施,之後又肯定這些措施6月22日深夜,我親自接到軍區參謀長克列諾夫中將斬釘截鐵的命令——6月22日凌晨前將部隊撤離邊界總的說來,可以感覺到一種神經十分緊張、不協調、不明確、害怕挑起戰爭的氣氛無論是部隊還是集團軍司令部都沒有補足編制。通訊工具、運輸工具數量也不夠。因此集團軍司令部沒有作戰能力”。⑨指出這一點的是從戰爭一開始就參加作戰的一名集團軍司令員。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不僅僅是一個集團軍司令員。
而斯大林一直在等待著勝利的訊息,或者至少是讓人產生希望的訊息。這樣的訊息不見到來。只要他辦公室的房門一開啟,斯大林就迅速抬起頭來,盯著來人的面孔。沒有使人放心的戰報。“領袖”坐立不安。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裡,斯大林只喝了一杯茶。他以為是軍事首長們遲遲不肯行動,猶豫不決,對早晨發往各邊境軍區的命令的意義認識不足。國內戰爭時,他常常作為黨的全權代表被派往各條戰線。他相信用硬性的要求、威脅及各種行政性措施對司令部及其領導人施加巨大壓力是卓有成效的辦法。情況不明使他感到壓抑。斯大林再也不能等待下去了。同莫洛托夫、日丹諾夫和馬林科夫討論鐵木辛哥帶來的、關於建立統帥部大本營的檔案還沒有結束,他就突然站起身來,在辦公室裡踱了個來回,命令道:
“緊急派遣大本營有權威的代表到西南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去。去巴甫洛夫處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和庫利克,去基爾波諾斯處的是朱可夫。今天就乘飛機去。立即出發。”
他走到桌邊,環顧了所有在場的人,又堅決而且似乎是用威脅的口吻說:
“立即出發。”
大家都贊同地點點頭。斯大林覺得,必須由中央不斷髮出強大的推動力來激發各司令部和部隊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按照他的倡議和要求,瓦圖京到黃昏時擬好了總軍事委員會的又一份命令(由蘇聯元帥鐵木辛哥任主席的大本營是第二天才成立的)。這份命令的草稿經過斯大林仔細修改。被稱為第3號命令的這份檔案相當長,因此我只引其中的幾段:
西北方面軍、西方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及南方方面軍軍事委員會:
1.敵人由蘇瓦烏基突出部對奧利塔,由扎莫希奇地區對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拉傑霍夫實施主要打擊,在蒂爾西特、希奧利艾、謝德爾採、沃爾科維斯克方向實施輔助打擊,在6月22日一天中蒙受重大損失,在上述各個方向取得不大的成功。在與德國接壤的國境線其他地段上以及與羅馬尼亞接壤的國境全線上,敵人的進攻均被擊退,並遭受重大損失。
2.現提出6月23至24日各部隊的最近期任務如下:
(1)西北方面軍及西方方面軍應採用集中(原文如此。——本書作者注)突擊的辦法包圍並殲滅敵方蘇瓦烏基集團,至24日黃昏時佔領蘇瓦烏基地區;
(2)西南方面軍應以若干機械化軍和全部空軍,以及第5、第6集團軍其他部隊的集中而強大的突擊包圍並殲滅在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及布羅德方向上進攻的敵軍集團。到6月24日黃昏時佔領盧布林地區
接著命令具體規定了根本不實際的進攻任務。斯大林親自口授的第4點說:
在從波羅的海直至與匈牙利接壤的國境線上,我允許越過國境線以及不受國境線限制的行動。⑩
三次使用“國境線”一詞的句子結構本身表明,斯大林是“神不守舍”。這個命令由鐵木辛哥、馬林科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