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文明的足音來到這個世界,並且經歷了由初級到高階、由膚淺到深刻的漫長的發展過程。
在我剛才概述的“愛情的起源和發展”中,你們大概已經領悟到了:
“人類是在走向文明的過程中,產生了愛情。”
“愛情,是人類文明的標尺。”
“文明使人類擺脫了愚昧,並將愛情賜給人類。”
“愛情是文明人類才擁有的瑰寶。”
“文明的光輝沐浴著人類煥發出愛情的神采。”
是的,愛情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沒有人類文明就沒有愛情,而沒有愛情的人類是還未走向文明的原始人類。
第一部分:愛的追問 愛情是什麼
性 愛情花朵的種子
——愛情的屬性
愛情的雙重屬性
也許有人會說,愛情不是人類的專利,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本能。比方說,孔雀開屏的現象就是雄性孔雀向雌性孔雀展示自己而作出的一種求偶舉動;鳥兒用婉轉動聽的鳴叫來取得異性鳥兒的歡心,從而達到‘終成眷屬’的目的;甚至動物群裡還有為了‘愛情’而‘決鬥’的事例。
那麼,你們又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
我想,透過比較來明確這個問題可能容易一些。當然,具有可比性的兩種事物,必然是有異同點存在。
我們先看看相同的地方——人類的愛情和動物的“愛”都源於動物的性本能。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雖然脫離了動物界,但無論人如何發展,也始終是一種生物的存在,即使他再複雜、再有智慧、再富有生命力,也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也必然要受生物的規律、自然的規律所支配,所以,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與萬物的自然屬性——性本能——是相同的。
我們再看看不相同的地方——人類的愛情與其他動物的“愛”不同之處,就是人類的愛情除了自然屬性之外,還具有動物的“愛”所不具備的社會屬性。
因為人類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也就是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特定的社會制度下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裡,他的思想、意識及情感必然要受這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種社會屬性決定了人類的愛情更集中地體現了人的心理感受、審美體驗和道德倫理等因素。而這些是其他動物所不可能具備的。
透過上面的比較,你們應該瞭解到:動物的“愛”只有自然性,而人類的愛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所以,動物的“愛”和人類的愛是不同的,動物是不具備人類的真正意義的愛情的。
可以這樣說,愛情是自然和社會給予人類的共同饋贈,所以愛情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
愛的花朵來自性的種子
記得有位印度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愛的花朵來自性的種子。我覺得這個形象而又詩意的話語,很值得我們深思。你們想一想,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思考?
種子——花朵,這個自然生長的過程,給你什麼啟發?
對了,這裡首先蘊含了一個嚴肅的科學命題:愛情源自於性。沒有性,就沒有愛情的生命,更不可能有愛情的花朵。這裡,用“性的種子”體現了愛情的自然的屬性。但是,一粒種子是不會直接變成一朵花的,如果沒有把這粒種子置於土壤之中,它就沒有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沒有陽光的沐浴,它就會因缺乏光合作用而缺少生命的蓬勃,沒有水分養料的供給,它又會因乾渴飢餓而生命夭折也就是說,一粒種子沒有這諸多生存必備的條件,也只能是一粒種子,而不會成為花朵。這句話在表明“愛情來自性”這樣一個基本道理的同時,也提示我們,僅有性是不會自然產生愛情的。即一粒“性的種子”自己是不會綻開“愛的花朵”的。從“性的種子”到“愛的花朵”的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類似土壤、陽光、水分的條件因素,而這些因素正是愛情的社會屬性,即人在一定的社會存在中的思想、意識乃至情感等。這句詩意的話正是透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愛情的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
“那麼,自然之神是什麼時候將這顆‘性的種子’交給我們的呢?”也許,你們心裡已經泛起這樣的疑問。
你們的疑問非常好!是呀,這顆珍貴的種子可不是你一來到這個世界就交給你了,自然之神是將它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到了你可以懂得愛護它的時候,鄭重地交給了你。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一出生就有男女性別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只取決於生理結構的不同,也就是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