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的暴行。對那個體操教師的死,他感到由衷的高興。在侯知縣為邵師爺大辦葬禮的祭奠儀式上,劉伯承和他的同窗摯友鄒靛澄、謝南誠一起借祭奠郡師爺之名,用二元錢買了一張草紙,寫了一幅輓聯抗議封建官府的暴行。
劉伯承寫的輓聯
上聯是:戰馬長嘶浦裡河畔湘楚壯士八面威風
下聯是:昏鴉悲啼鳳凰山麓洞庭孤魂四季寂寞
橫批:嗚呼哀哉
這樣一幅輓聯,在絹、紡、綢、緞等各色溢美之詞的輓聯、祭幛中顯得格外醒目而奇特,吸引了許多前來祭奠和看熱鬧的人,有的點頭讚許,有的驚訝不已,許多人都盤桓細看,反覆詠味,久久不肯離去。侯知縣看了,總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橫豎挑不出毛病,只好氣往肚裡咽。
1908年,夔府中學堂招生,因家境貧困打算放棄繼續讀書的劉伯承在幾位老師和好友的勸說下才參加了考試。他的各科都考得很好,但不久公開張出的新生錄取榜上卻沒有他的名字。全校師生都非常詫異,傅讓三等幾位老師去問校長:
“劉明昭是高等小學堂的高材生,怎麼冷落榜呢?”
校長也不知緣故,只好去問學署教諭:“劉明昭品學兼優、為何不錄取?”
這一問才得知,原來是侯知縣一直對挽幛之事懷恨在心,以出身卑賤、思想偏頗、言行不軌、恐有新黨之嫌的名義拒絕錄取劉伯承。事情傳出,劉華英先生、傅讓三等知名人士和教師十分憤慨,紛紛找侯知縣評理,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侯知縣才不得不收回成命,補取了劉伯承。
1911年,劉伯承從戎,他參加過護法討袁之戰,十多年來苦苦在軍閥混戰中搏殺,努力想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
1923年10月,他在“討賊之役”中腿部受傷。在成都治傷期間結識了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吳玉章,並透過吳玉章認識了革命志士楊闇公,與吳、楊的相識使劉伯承的人生道路發生了轉折。
劉伯承與楊闇公一見如故,並很快成了知己。楊闇公對劉伯承在軍事、時局以及道路選擇方向的見解極佩服,而且評價很高。他在日記中寫道:“伯承機警過人,並且很勤學,頭腦也異常清晰,不是碌碌者可比;又兼有遠大志向,得與之交,我內心是很快活的。目前我們雖說不上深厚的感情來,但我決意與渠長久交好,因他堪當益友之列,並可同行於一個道路,十年來的友人,有才識而抱大志者,不過四人而已,今得伯承,又多一良友,真是可喜。”
在論軍事和時局問題時,他讚歎說:“伯承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軍中尤其罕見。返川許久,閱人不可謂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出。”
1924年,楊闇公與吳玉章組織了中國青年共產黨,當他們徵求劉伯承參加時,劉伯承說:“見旗幟就拜倒,覺得太不對了,因我對於各派都沒有十分的研究,正擬極力深研,將來始能定其方道。”
楊闇公說:“這是何等真切、何等真誠喲!比起那些因情而動、隨波而靡的人來,高出萬萬倍。此後擬設法使其人從本方向走,若能達到目的,又多一臂助。”他甚至讚賞說:
“他真是天才,頗有見解,使此人得志,何憂乎四川”。
2 九死一生之謎
劉伯承一生戎馬生涯,身經百戰,在險惡的環境中,他與天鬥,與地鬥,與敵鬥、與錯誤路線鬥,數度出生入死。雖身體九處負傷,但都化險為夷,其大難不死之謎何在?
2.1 右眼是怎麼失去的
關於劉伯承失明的右眼,曾有許多種傳說。有的說是被蔣介石用槍打瞎的,有的說是犯眼病瞎的眾說紛紜,莫衰一是,其實都屬不實之詞。
1917年8月,“討袁之役”失敗後的劉伯承逃到上海,在上海加入了孫中山先生改組的國民黨(改組後稱“中華革命黨”),並受到孫中山先生所派特使的召見。孫中山的特使在召見他時曾諄諄告誡:“竊國大盜袁世凱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打出了洪憲皇帝的招牌,正式宣佈明年登基加冕,復辟封建君主制度。革命黨本部決定,全黨同志全力以赴,組織武裝、興師討袁。本部決定你速返川東,組建川東護國軍,起義護國,川東是你長期戰鬥過的地方,人熟地熟,相信你能不辱使命,馬到成功。”
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回川后劉伯承立即聯絡舊部和奉節的“哥老會”,並策動涪陵的警備隊等武裝隊伍,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起了一支革命武裝——川東護國軍第一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