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1/4 頁)
的某些年份,工業的增長速度都不止8%啊!儘管和處於戰亂之中的世界列強相比,中國即使是8%的工業增長率,也已經相當驚人了。。。。。。
等到至少1948年(即小學5年+初中3年)之後,新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全民義務教育的成果出來了,這個問題恐怕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在此之前,中國就算有再多的訂單和投資,工業也不可能繼續持續之前的高速增長了,而全國性的用工荒更是令國企的老總和私企的老闆們頭痛不已。
也正因為這樣,胡衛東認為,為了儘可能地保障中國的工業發展,將數量有限的高文化程度人口儘量多留給工業和科教,除了對文化程度要求較高的技術兵種,普通的輕步兵可以儘量徵召文化程度較低的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
事實上,輕步兵文化程度低一些,戰鬥力未必就差,比起某些將領口中所謂的“城市少爺兵”,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農村兵服從性更好,也更加勇敢和刻苦,而中國的輕武器在維護上又十分簡便,對士兵的文化程度要求很低,因此反而農村的新兵蛋子更容易練成合格的解放軍士兵。(未完待續。。)
第八百章 戰局反覆
此外,將這些年齡偏大而錯過了義務教育的農村子弟召入軍隊,等於是給了他們一個學習的平臺和進身之階,對他們日後的個人前途也大有好處。如果能夠立功提幹自是最好,在部隊裡學到了文化也方便日後進城務工,即使最後還是回鄉務農,有過在部隊服役的經歷,也肯定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當地政府的照顧,生活自然會好過一些。因此赤色黨中央增大農村徵兵比例的決策很快就受到了廣泛的支援,而那些農村兵吃苦耐勞的表現又對那些大多出身城市的技術兵種產生了壓力,令他們的驕嬌二氣消減了許多,也算是一種良性迴圈了。。。。。。
話分兩頭,小鬍子將侵蘇主力南調之後,蘇軍統帥部一邊緊急調配物資供給在敵軍長期封鎖下已有大量居民餓死病死的列寧格勒,一邊派兵在北線迅速收復失地,但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斯大林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派兵進攻芬蘭在戰爭中奪回的卡累利阿地峽,以確保列寧格勒北面的安全。
結果原本已經有些後悔對蘇作戰的芬蘭政府只得跟蘇軍拼死一戰,同時瑞典與挪威兩國也因為唇亡齒寒的考慮而將所有能夠派出的部隊都派了出來交給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統一指揮,這三個人口不多的小國在這種危急的形勢下表現出了驚人的動員效率,三國的總兵力迅速擴充,光是芬蘭一國就有40萬軍隊(歷史上芬蘭最多時動員出了50萬軍隊。這個時空因為蘇芬戰爭中的損失更大,再加上蘇德戰爭後芬蘭介入更深,因此動員的極限縮水了一些。),幾乎達到了全國人口的1/6,其中野戰部隊超過20萬人,再加上部分德軍和其他軸心**隊,曼納海姆元帥很快就擁有了一支兵力超過35萬的強大野戰軍。。。。。。
而低估了敵人實力的蘇軍統帥部卻僅僅派出了兩個方面軍進攻芬蘭,結果理所當然地遭到了空前慘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陣亡、失蹤和被俘的人數多達20萬以上。另外還有三十多萬殘兵敗將被分割包圍。變成了曼納海姆與蘇聯秘密談判的籌碼。
然而,如今蘇聯已經開始全面反攻,縱然要多犧牲幾十萬人,斯大林也斷然不會拒絕芬蘭人要在和約中放棄戰略要地卡累利阿地峽為芬蘭領土的“荒謬要求”。於是曼納海姆只得下令對包圍圈中的殘敵發起總攻。但因為秘密談判給了蘇軍調兵救援的時間。由於蘇聯空軍主力迅速調到了北線。進攻中的三國聯軍遭到了上萬架蘇聯飛機的狂轟濫炸而損失慘重,還有不少蘇軍部隊藉機成功突圍。。。。。。
最終這場會戰打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軸心國一方永久性減員不下13萬人。其中北歐三國的損失分別為芬蘭5萬多人、瑞典與挪威各有3萬多人,這對於三個人口稀少的小國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而蘇軍的永久性減員人數雖然多達41萬,還有大量人員受傷,但畢竟人口眾多,這幾個月裡又收復了大片土地而恢復了不少動員力,暫時還承受得了,不過空軍主力調來對付北歐三國,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其他戰略方向,這才是最要命的。
由於堅固工事與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保障,再加上當地民眾的支援,德軍在波羅的海三國輕鬆擊退了蘇聯莫斯科方面軍的進攻,蘇軍傷亡超過30萬人,而德軍的傷亡卻不到5萬,即使加上僕從軍,也不過10萬出頭。
而在南線戰場,實力大增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更是出人意料地大舉反攻,在上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