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接近兩千人、幾乎人手一把衝鋒槍,統一身著整齊的**軍裝、不但皮靴擦得鋥亮、連風紀扣全都一絲不苟地扣上的摩托化步兵竟然會是紅軍呢?結果這兩個縣的**主力都在縣城被稀裡糊塗地繳了械,即便有膽大反抗的,集合在空場上的敵人又如何擋得住上千支衝鋒槍打出的金屬風暴呢?這根本就不是戰鬥,完全是變相的屠殺。。。。。。
縣城的主力被消滅後,被胡衛東以團為單位派到下面鄉鎮活動的dú lì師各部縱然還普遍缺乏優秀的軍官指揮,也足以輕易清除各鄉鎮最多不過幾百人一支的小股敵人。就這樣,dú lì師不過消耗了幾萬發子彈和十幾發迫擊炮彈,傷亡一兩百人,就消滅敵軍一萬多人,其中光是俘虜就抓了8千多個。即俘即補與訴苦運動再次顯出了巨大威力,dú lì師現在即使不算民兵,兵力也超過了六萬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解放戰士”,而由於連戰連勝所得到的大量繳獲,他們的裝備完全不遜於**的jīng銳部隊。
dú lì師聲勢大振,地方上的工作也就好做了,不但革命群眾更加支援,很多鄉紳地主也紛紛開始轉變立場。胡衛東正好抓住這個機會進行統戰工作,他對國民黨地方政權和民團實行“攻心為上,攻擊為下”的政策。要求各縣mín zhǔ自治zhèng fǔ加強與地方開明人士的聯絡,甚至提倡建立兩面政權,以避免革命群眾和無辜百姓遭到**大部隊的殘酷報復。胡衛東同時改變了過去“對地方民團堅決地打”為“三不打”,即是說:地方民團不先開槍,那麼dú lì師(及各縣民兵,後略。)不打;地方民團願意和dú lì師聯絡,dú lì師不打;在dú lì師沒有走之前,地方民團不去向白軍報告的,dú lì師不打;對地方開明人士的生命財產給予保護,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動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與dú lì師為敵,不殘害革命群眾,dú lì師也不打不殺;對向dú lì師提供錢糧幫助的,或給dú lì師掩護傷病員的,dú lì師給予保護,併為其保密。。。。。。
注1:民國時期的普遍說法是zhōng yāng軍的軍紀不如軍閥部隊,但這有一個前提——軍閥是本地的,否則這些雜牌部隊禍害起百姓來比絕大部分zhōng yāng軍都狠,反正爛攤子又不用他們收拾。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廣西時以軍紀好著稱的桂軍,在蘇區燒殺yín掠的事情可沒少幹。而zhōng yāng軍雖然良莠不齊,但因為其zhèng fǔ軍的身份,在哪兒都有歸屬感,只要主將不是湯司令這種極品,一般都還過得去。。。。。。
第二十九章 非主流打法
同時,為了減輕那些中立者或者可能中立的勢力不安,胡衛東決定只在各縣保留不脫產的民兵武裝,但是其中由基幹民兵組成的縣大隊要有能力對付**用來封鎖蘇區的碉堡、並足以讓營級以下的**正規軍或者地方民團不敢胡來,以保證各縣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此胡衛東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對各各縣大隊的幹部們進行了反碉堡(不光是靠爆破,也有馬蜂窩等yīn招。。。。。。)與游擊戰術(注1)的培訓,同時留給他們一部分地雷、手榴彈和爆破筒,並教給他們製造石雷和燃燒瓶的方法,以備不時之需。然後,這些縣大隊的幹部們回去再將其教給轄下區小隊的幹部們,直至所有的民兵全都學會,到了那時,敵人若還敢來蘇區胡作非為,就讓他們見識一下什麼叫做“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胡衛東軟硬兼施之下,按照“三三制”原則組成的各縣mín zhǔ自治zhèng fǔ陸續建立起來,成為了dú lì師可靠的後方基地。但是胡衛東並不敢高枕無憂,為了避免遭到白軍大部隊的優勢兵力合擊,胡衛東決心先下手為強,他集中了dú lì師的全部兵力進擊會昌縣,甚至連雩都縣的民兵也都帶上,還讓隨軍的大量非戰鬥人員也都一起虛張聲勢,擺出了十萬大軍的架勢震懾敵軍不敢出城野戰,再依仗dú lì師攻堅的特長一舉攻下了有一個雜牌師駐守的會昌縣城。守軍一開始的抵抗還算堅決,但dú lì師將幾千支二十響和大量衝鋒槍集中使用,在巷戰中展現出了壓倒xìng的優勢,僅付出了不到千人的微小傷亡就一舉奪取縣城,殺敵兩千多人,其餘的全部投降。。。。。。
一直隨軍行動的特殊戰俘孫立人對胡衛東奇怪的打法有些難以理解,“按照軍事原則,野戰中尋求殲滅敵人的機會才是正道,除非是無法逾越的戰略要點,一般都不會選擇攻堅,而巷戰因為傷亡太大,更是沒辦法的時候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