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以便宜的硝銨炸藥為主藥而稍稍遜sè,但因為胡衛東的極端重視(他甚至將十分珍貴的懷錶交給兵工廠用於測試,)和嚴格得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兵工廠所造的手榴彈質量一直十分可靠,其導火索的引爆時間誤差不超過0。2秒(2。8秒-3。2秒),使得士兵投擲時可以大膽地等待兩三秒再擲出,令手榴彈儘可能地在空中爆炸,大大增強了對敵軍的殺傷力,實戰中反而比鞏造、晉造的手榴彈表現更好,rì後主藥改為TNT等威力更大的猛炸藥之後,優勢就更大了。試驗成功後,胡衛東取主席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將其命名為“星火”式手榴彈。。。。。。
爆破筒在後世基本上是被淘汰了,但直到抗美援朝期間,這都是一種很實用的武器。在設計思路上,胡衛東借鑑了抗戰時期rì軍所用的九八式爆破筒,不但可以由爆破手使用,而且可以當成60mm迫擊炮的炮彈來用(為了增加威力,甚至可以外掛手榴彈、乃至爆破筒,殺傷力十分驚人,只是shè程和jīng度坑爹了點,但對付密集衝鋒的敵群和躲在工事裡的敵人卻有奇效。),裝藥3公斤,外殼為全鋼結構,爆炸威力比75mm炮彈還大,只是由於鋼材不足,暫時還不能大量生產。。。。。。
迫擊炮彈技術含量與材料需求都不高,以兵工廠的的人才裝置加之胡衛東的指導,造出來並不難,只是生產速度就令人蛋疼了,但是胡衛東對一門迫擊炮進行的平shè改造,還是令劉海讚歎不已。有了平shè炮,民兵連以後攻堅的時候難度就小多了,而且民兵連的炮兵除了常規的迫擊炮彈之外,還有比普通迫擊炮彈威力更大的爆破筒可用呢,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是能防重炮的鋼筋混凝土永固工事,民兵連都可以輕易摧毀。。。。。。
地雷的製造就更簡單了,只要有足夠的材料,甚至手工作坊也可以大量生產,不過胡衛東卻並沒有要兵工廠生產多少,因為部隊現在是以進攻為主,何況還有以手榴彈、爆破筒乃至步槍子彈臨時製成的各種詭雷可用。但為了儘早開始技術儲備,兵工廠所產地雷的門類卻很齊全,什麼絆雷、踏雷、反工兵雷、反坦克(車輛)雷、延時雷、石雷(包括以瓷罐等各種民用容器作為外殼的土地雷,胡衛東自己不會怎麼用,只是提早為rì後的根據地武裝做個示範而已。)是應有盡有。。。。。。
到了35年1月下旬,民兵連已經控制了興國縣內超過八成的鄉村與接近三成的城鎮,轄下人口6萬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並從控制的村鎮以及救出的礦工當中獲得了大量的兵員。更重要的是,數十名僥倖逃過敵人捕殺隱藏到各個村子裡的紅軍戰士和黨團員陸續來投,對於手頭人才奇缺的胡衛東來說,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正是有了這些骨幹的加入,加之繳獲到的海量武器彈藥,胡衛東的部隊雖然瘋狂擴編,戰鬥力卻不降反增,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從原來的一個連變成了一個團。。。。。
依靠歷次戰鬥的繳獲,這時的民兵團已經擁有1236支步槍(其中包括漢陽造88式在內的7。92mm口徑德系步槍1184支),3挺重機槍,10挺輕機槍,22支衝鋒槍、99支二十響,104支單發手槍。步機槍彈合計5萬多發、手槍彈1萬多發、手榴彈一百多顆、刺刀356把,在編2549人,另有156個正在恢復的傷兵和127個還需思想教育的俘虜。而兵工廠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幹部職工合計132人。。。。。。
雖然胡衛東一直沒有亮出紅軍的旗號,但興國縣的土地事實上已經幾乎都被佔光了,若縣城裡的那些老爺們還沒察覺,他們也未免太遲鈍了。但即使如此,胡衛東的韜光養晦還是收到了效果,以為民兵團只是一支土匪武裝而且人數有限的**保安旅長擔心別動隊的支隊長趁機把自己徹底架空,只肯給派出一個團跟著他下鄉剿匪,那個支隊長雖然有些不滿,但他以為手下有四百多個訓練有素而且裝備jīng良的別動隊員,以及一個保安團千餘人,再加強些衝鋒槍、機槍和迫擊炮,戰鬥力比正規軍的一個團都強,就算那支土匪再怎麼厲害,應該也可以輕鬆搞定。
但是,民兵團控制範圍的擴大,不光代表著收入與兵源的增加,也意味著情報網路更大更密,尤其是如今民兵團還繳獲了一些馬匹,各村鎮之間傳遞起訊息來就更加快捷方便,因此那個**的加強團才剛剛進入民兵團的控制區,胡衛東就得知了這個訊息,並好整以暇地設下了一個伏擊圈。。。。。。
第十四章 無雙炮術
“打!”,隨著胡衛東一聲令下,民兵團主力一千多人同時開火,密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