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2/4 頁)
德國著名兵工廠。造船廠供職的,但因為德國人取消了他們的公職,生活困頓而潦倒,所以,他們非常珍惜現在的工作,工作起來非常的拼命。這不單單是董庫解救了他們。更多的是為有個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因為,董庫採用的是多勞多得的薪酬制度,合格的人員在完成既定量的工作量後,多出來的勞動成果會得到相應的報酬的,這也是他們動力來源所在。
焊接的濃煙在長達70公里的地槽裡晝夜進行,每個焊工的工作至少是十二個小時,甚至有十四個小時的。他們機器不停,人休息,拼命的趕工,但質量,卻絕對的一流,因為,他們不想失去工作。
董庫在一段兩公里焊接完畢的管道那裡看著試壓,這是回填前必須做的工作,看看焊口是否有沙眼。同時,董庫召集了數個領班的猶太技工。告訴他們焊接,不用進入管道內部,因為,可以單面焊接,雙面成型。在管道外焊接即可,減少裡面呼吸供氧的困擾。
這是後世冷戰中後期才有的焊接技術,這個技術沒有太多的高科技含量,只是焊接融化鋼材時的角度和溫度還有焊接物之間的距離等掌握好即可。
這些技工在這個領域並不差,在得到詳細講解,理解了這個理論的核心之後,他們用廢棄的鋼料開始了實驗。
三天後,一名技工興奮的拿著一塊鋼板跑來,用德語大聲喊道:“先生,您看這是不是就是您說的雙面成型?”
董庫接過來一看,一塊一公分厚的鋼板中間一條焊痕,一面平滑細膩的魚尾紋,一面平整的只有一條焊接痕跡,但看得出,焊接的強度就算不做測試,鋼材的熔接也能達到要求。
“你太棒了!”
董庫伸出拇指讚了句,隨之說道:“給你一天的時間完成這個技術的熟練度,然後給你一百人,你負責指導他們,除了工作量的薪酬之外,工資領技工工資。”
“太感謝您了!”
那名才二十一二歲的的年輕人興奮的拿著鋼板,跑去練習去了。
有了新技術,焊接的速度大大增加,因雙面成型本來就要求熔接緊密,所以,沙眼出現的機率非常低,效率大大提升,在劉蒼浩的新兵招收了十五萬之眾的時候,管道的焊接提前了半月完成了,並在寒冷中,刷上了防鏽漆,開始回填。
當這裡的工作就緒的時候,董庫在接到劉蒼浩已經招收了十五萬大軍時,他才突然響起,這些人的糧食問題他因一直關注這裡的工程進度,和工業園區的槍支高炮的製造而忽略了。
他接到彙報後,快速離開工地,趕回了哈爾濱。
“先生,這些糧食你怎麼解決的?”
柳敗城看著困惑的董庫,笑著說道:“民間徵集的,不但給各鎮的新兵送去了足夠的量,還給哈爾濱留出了三十萬人生活一年以上的糧食,春荒沒問題了。”
“這麼多?!”
董庫第一反應就是柳敗城實施了抄家,抄了大戶的家。
“你怎麼做到的?”
董庫雖然沒發作,但語氣已經不再那麼溫和。
柳敗城微微一笑,沒有說話,而是將一章紙遞給了董庫。
董庫困惑的接了過來,看了柳敗城一眼,這才低頭看去。
只見紙張上臺頭寫著
第一條:土地置換糧食標準。
一旦糧食置換一畝土地,年限五年不交租,五年後收取平均產量的百分之五,有效期二十年。契約結束,土地歸先遣軍所有,期間耕種開荒費用由個人承擔。
第二條:年限標準。
每百旦糧食可使地租延長三年不交,徵收地租減少百分之一。契約有效期延長五年
董庫越看越吃驚,越看越奇怪。
柳敗城的這個土地置換有點跟他實施的開荒政策相似,更細膩而已。而且到了千旦糧食。不但租金不再交,土地使用權無期,但僅限耕種,可繼承,只是所有權依舊歸先遣軍而已。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一千旦,置換歸零,要想獲得無限使用權,就要達到千旦的標準。
這樣一來,有糧食的,少的換上百旦。可置換百畝土地,相當於一畝地上打租每畝不到二十斤的糧食,已經相當的低了。多的換上千旦,成就後世北大荒的家庭農場。
可讓董庫奇怪的是,這裡雖然標明是沃土,非鹽鹼地。灘頭地,可先遣軍哪來的土地?那些原有的耕地都有主,也不可能搶佔了再給他們吧。還有,置換是自願,人家不換,信不著你先遣軍,你能怎麼著?
看到困惑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