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2/4 頁)
是什麼山珍海味,可熱乎的飯糰和可口的料理還是有的,最關鍵還有熱乎湯。
整整兩天的時間,十六列火車依次開進了雙城的防線,開進了哈爾濱。
在所有戰場都沉寂的時候,董庫的工業體系在這批裝置到來的一刻,開始慢慢的成型。
園區裡,此時是燈火通明,那些該進入地下的裝置在被斤不撈吊下下去後,緊張的封頂在溫暖的木籠房遮擋下進行著。
隨著一批批的裝置運進園區,五天的時間裡,熱電廠完工了,冷軋廠建好了,四個日產十噸的鍊鋼爐支上了。與此同時。前些天生產的裝置也在這幾天組裝完畢,並進行了試車,一切,都非常的順利,相信。第一爐鋼出來的時候,槍支的製造就可以開始了。
子彈裡的火藥,隨著海島又一批的猶太技術人員和那些年輕的學徒工的到來,也將在這兩天開始,在園區邊緣的一處秘密地點開始研究製造,相信。不出半個月,所有的就可以走入正軌,董庫的槍,也會正式問世。
與這些相比,到的將近六萬的部隊才是哈爾濱能夠穩固的基礎。董庫到是想將海島上九萬多的戰士全部運來,可惜。一列火車就能拉不到三千,這還是滿滿的情況下,畢竟那時候的火車運力不足,平常超載的話,也就一個師的兵力的運量,那還是人擠人,跟沙丁魚群一般的情況下。拉著裝置,能拉這麼多人已經不易。
而且,再多了董庫真擔心日本人會懷疑。
其實,董庫的擔心並不多餘,日本人在頭一批人沒有返回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想法,但礙於盟友,也沒說啥。他們之所以送飯糰,實際上並非是照顧盟友的面子,那裡面拉著的除了少部分的是德國人外。大部分可都是中國的勞工,最關鍵的是清一色的年輕人,而他們,完全沒必要給蹲在悶罐裡的中國勞工送吃的,就算送。也頂多給那些德國人,或者說他們分辨不太出來的德國猶太人到頭了。
而且特高科的人透過敏銳的觀察發現,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在這些年輕面孔上,他們看到了軍人的影子,在那些冰冷的眼神裡,他們讀懂了仇恨。
“他們藉機運兵?”
這是所有日本高層探討得出的結論。
十六列火車,他們的飯糰送出去了至少有五萬人的數量,這可是不小的一股力量。
但,日本人選擇了隱忍,他們在等待那款火烈鳥,好為他們海上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之前,盟友的一切動作他們都會當做沒看見。
董庫並不知道日本人其實已經猜測到了他在運兵,不過就算知道,他也沒辦法阻擋日本人的動作,畢竟漫漫的鐵路在人家地盤透過,他不知情的情況下,除非停止運兵,否則,只有聽天由命,看看老希的面子到底在日本人那裡有多大吧。
他這些天天天泡在這處工業區,他急需武器生產出來,因為,這關乎到新兵的武器問題,關乎到全軍換裝,即便並不增加多少攻擊力,但陣地防守的話,他的能力將大大提升,而且遭遇戰,將沒人能擋住他的殺伐。
就在他忙碌的時候,一封電文送到了車間裡看著挑槍膛來福線的董庫手裡。
董庫沒有馬上看,他離開了轟鳴的車床,來到僻靜的地方拿起電文細看起來。
電文是邵胖發來的,邵胖向他彙報所有計劃內的礦藏位置都建好了廠區和防禦,現在缺的是大量的工人,請示他需要從哪裡僱傭。
對於這點,董庫一直沒考慮,他覺得,礦工和生產所需的技術人員就地徵召的話會引起其他勢力的關注,從中國招收的話,黃面板的中國人又被其他地方排外,徒增麻煩。
這裡最關鍵的是,董庫不希望中國人去出苦力,這並不是他有多高尚,而是覺得於其背井離鄉出苦力,不如在家發展國力,如果只是出於賺錢的角度來說。
核心已經有了,這些都是中國人,而且,邵胖聽從董庫的指令,這些核心全部要學會英語和當地語言,德語、法語等語系也有部分人學,為的就是以後有更高的發展,和跟有可能僱傭的外國人溝通。
董庫將電文燒掉,翻身離開了地下,他邊走邊琢磨,如果是那些沒開發的地方,比如南非等地,可以僱傭當地的,但技術人員還是需要開化的民族來擔任,就算車間裡的普通工人也不能用土著,那樣會出事故的。
還沒有走到地面的時候,董庫突然站住了。
近衛不知董庫為何站住,但還是一前一後的將他保護起來。
董庫此時腦海裡突然冒起個念頭,那就是招募猶太人,大批的招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