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頁)
戰術素養的偏重點,在入冬之初就開始謀劃。
日軍的優勢在於善於陣地戰,挖戰壕受一戰影響而特別的厲害,在可以動土的季節他們就是難啃的骨頭。加上八路軍的時代個人體力跟日軍相差太遠,單兵素質不在一個層面上,擁有的火炮僅僅是迫擊炮,由於是曲射,難以炸塌上面有頂的戰壕,還沒有有效對付敵人坦克的武器,沒有飛機的支援,彈藥匱乏,所以,大戰必保吃虧。
就拿百團大戰來說,在之初,彭總嚴令下,八路軍部隊的陳賡、劉伯承部損失了兩千餘人,一個營僅剩幾個人,更有的連隊全連壯烈,也沒能吃掉日軍一個加強中隊,只在陣地上找到了280具屍體和數堆的骨灰,日軍的殘餘被解救逃遁。
靠人數去對抗彈藥充足,武器精良,個人戰鬥素養佔優勢的日軍當然不可能輕鬆打贏戰爭,所以,董庫在練兵的時候就相當嚴格。加上日軍並不善雪地戰,要不,他們早就打進了蘇聯而不用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偷偷的從江底下挖隧道準備偷襲了。
在918以來,日軍在東北除了馬占山的江橋戰役損失比較大以外,就沒遇到像樣的抵抗,進入黑龍江後,在嚴寒的情況下就沒有打過大仗,所以,對於雪地行軍和雪地作戰經驗相當匱乏,尤其是針對煙炮,更是煙炮的大風一起,就龜縮在營地,直到風止。
為了把日軍調出來,他圍困了第三師團,並燒光營地的取暖柴火,讓日軍不惜一切代價馳援,而陷入還沒有停止的煙炮裡,手腳凍傷,自保都難,更別提戰鬥了。
至於礦區,董庫早就設計好了要來個火燒連營,所以,在剛剛拿下礦區的時候,山炮就已經陸續的運倒了指定的位置試射,痕跡則在幾天時間裡被雪飄死,掩蓋;並在營地增添搭建了可容納三四百人以上的一百多棟木頭臨時營房,加上原來的一百多棟,足以容納下十萬以上的日軍。同時,在營地周圍堆滿了乾柴,底下埋上了把蓋子砍掉,用雪澆水做成蓋子,掩蓋油味的油桶,並將營地空地的積雪堆積成大堆,底下同樣埋上滿油沒蓋的油桶。
當日軍進入礦區的時候已經天黑,自然沒時間去研究其他,加上人數佔優,防禦範圍在92步兵炮的射程以外,且在山樑周圍沒有發現雪地上有痕跡,導致並不知道山頂有足以要他們命的山炮。
戰鬥的激烈遠超過了董庫的預估,隨著日軍增援源源不斷,壓力越來越大,讓三萬多鄂倫春族戰士損傷大半,他的老底子能戰鬥的也不足一半,新成立的**旅三千多人僅剩幾百人還能戰鬥,這還是他見機提前增援讓他們撤下,否則就全軍覆沒了。為了能全部吃掉日軍,他請珠河縣的趙尚zhi率領全部新老抗聯兩萬多人趕來助陣,好在一切順利,成功的燒死了大部分的日軍,並瓦解日軍的鬥志,至此算是獲得了全勝。
如此算計導致驍勇的日軍連番吃大虧,這倒不是日軍的戰鬥力不行,而是董庫這邊步步算計,加上武器裝備上的質量遠超過日軍,陣地大部分都是靠擲彈筒和機槍堅守。如此密集的有準備阻擊,別說日軍了,放眼現在所有部隊,也難以達到這個戰鬥力的標準。
如果給八路軍每人攜帶三百發子彈,用上射程跟日軍同樣,且槍膛的來福線沒磨平的三八大蓋,一個班兩挺機槍,陣地擲彈筒超過百門,且有鐵拳摧毀坦克和裝甲車,加上遠端狙擊和半自動的話,戰鬥的結果會比先遣軍還要輝煌。
在運動上,日軍的速度遠遜先遣軍,他們在雪地上跋涉,一分鐘走不出幾米,反觀先遣軍,不論是鄂倫春族戰士,還是威虎山的老班底,他們都會滑雪,導致日軍連影子都抓不到山林裡阻擊的戰士,突破阻擊陣地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自然是寸步難行了。
寒風中,烈焰的照射下,戰場的打掃非常的快,第二道陣地上的日軍屍體都已經被他們自己收斂,綿延鋪滿了一大片空地,原計劃是等待天亮再火化的。
戰場打掃完畢已經是後半夜最嚴寒的時候了,日軍在還燃燒的炙熱火場附近還算不錯,沒有受到嚴寒的侵擾。雖然溫度很不錯,可他們都無心睡眠,一個是不可能坐到積雪化盡的溼地上,一個是此時他們才懊惱為何繳械而沒死戰盡忠。
就在他們情緒開始出現波動的時候,一隊年輕的戰士扛著一袋袋大米,抱著一抱抱乾柴、一摞摞飯盒走了過來。
“哪位是谷壽夫中將?”一個年輕的戰士用日語問道。
周圍的日軍沒有人回應問話,卻將目光看向了位於接近人群中心的位置。
那名戰士也沒在意,大聲的用日語衝著那個位置喊道:“中將閣下,一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