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夏秋冬一樣。二鼓唸佛一千,冬春二時為然。休夏依時自恣,不是仿古模賢。公記誦經唸佛,緊閉門戶莫忽!恐若閒人雜沓,致使誦唸閒歇。早晨報鍾甫畢,便入諸殿上香。上香必須鳴磐,磐動知是行香。失磐定是失香,面佛夫半晌,大眾聞鍾齊起,急忙整頓衣裳。嗽洗諸事各訖,沙彌如前撞鐘。首眾即便領眾,以次合掌致恭。前後不得參差,先行拜禮韋馱,然後觀音上殿,虔恭禮拜一遍。上殿鋪設經卷,高聲跪誦《金剛》。誦罷齋畢何為?依舊諷讀《法華》。每歲三冬無事,日日《華嚴》一卷。不許安期抄化,擾害菩薩善良。公得二時粥飯,便當吃緊思量。如果粥飲不繼,沿門持缽可也。
公知聽其自至,便知為僧便宜。為僧不須富貴,富貴不須為僧。為僧為己生死,人死於己何與!何必哀死弔喪,替人慶生喜旺,無故遨遊街市,及自上門上戶。不許赴請誦經,不許包攬經誦。不許諷誦《玉經》。公奪道人衣缽。不許私習應付,侵佔萬壽僧飯。不許放債生利,不許買賤賣貴。一切富貴心腸,盡付龍湖流水。須知回頭無多,縱使忍飢不久。不聞衣祿分定,非人智力能求。何況一身一口,何必過計私憂!自謂是佛弟子,卻學市井下流,自謂禪僧無比,獨坐高貴上頭。猶然蠅營狗苟,無人替代爾羞。我勸諸人莫錯,快急唸佛修福。公移此心念佛,便是清涼極樂。
二十分識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成就得十分才,蓋有此見識,則雖只有五六分才料,便成十分矣。
有二十分見識,便能使發得十分膽,蓋識見既大,雖只有四五分膽,亦成十分去矣。是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者也。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空有其膽而無其才,則不過冥行妄作之人耳。蓋才膽實由識而濟,故天下唯識為難。有其識,則雖四五分才與膽,皆可建立而成事也。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膽者,有因膽而發才者,又未可以一概也。然則識也、才也、膽也,非但學道為然,舉凡出世處世,治國治家,以至於平治天下,總不能捨此矣,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即識,仁即才,勇即膽。蜀之譙周,以識勝者也。姜伯約以膽勝,而無識,故事不成而身死;費偉以才勝而識次之,故事亦未成而身死,此可以觀英傑作用之大略矣。三者俱全,學道則有三教大聖人在,經世則有呂尚、管夷吾、張子房在。空山岑寂,長夜無聲,偶論及此,亦一快也。懷林在旁,起而問曰:“和尚於此三者何缺?”餘謂我有五分膽,三分才,二十分識,故處世僅僅得免於禍。若在參禪學道之輩,我有二十分膽,十分才,五分識,不敢比於釋迦老子明矣。若出詞為經,落筆驚人,我有二十分識,二十分才,二十分膽。嗚呼!足矣,我安得不快樂!雖無可語者,而林能以是為問,亦是空谷足音也,安得而不快也!
因記往事
向在黃安時,吳少虞大頭巾曾戲餘曰:“公可識林道乾否?”蓋道乾居閩、廣之間,故凡戲閩人者,必曰林道乾雲。餘謂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讚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讚人矣。若說是罵,則餘是何人,敢望道乾之萬一乎?
夫道乾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矣。自浙江、南直隸以及廣東、福建數省近海之處,皆號稱財賦之產,人物奧區者,連年遭其荼毒,攻城陷邑,殺戮官吏,朗廷為之旰食↓正刑、都總統諸文武大吏外,其發遣囚繫,逮至道路而死者,又不知其幾也,而林道乾固橫行自若也。
今幸聖明在上,刑訪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然林道乾猶然無恙如故矣。稱王稱霸,眾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設使以林道乾當郡守二千石之任,則雖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決不敢肆。設以李卓老權替海上之林道乾,吾知此為郡守林道乾者,可不數日而即擒殺李卓老,不用損一兵費一矢為也。又使卓老為郡守時,正當林道乾橫行無當之日,國家能保卓老決能以計誅擒林道乾,以掃清海上數十年之通寇乎?此皆事之可見者,何可不自量也?
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又棄置此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將,則閫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