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勢力擴充套件到廣大內地,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奴役中國人民,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
鴉片戰爭後一百年間,中國遭到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強國的侵略和壓迫,而且幾次面臨被列強“瓜分”或被某一強國獨吞的的危險。帝國主義為了控制中國,利用和支援封建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勢力。雖然近代中國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經濟,所以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但是在帝國主義壓迫下,中國的民族資本不能發展壯大起來。這樣,近代中國就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個貧窮、衰弱、落後,內部四分五裂,戰亂頻仍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遭受深重災難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而
283
胡繩文集362
不屈不撓地進行鬥爭的歷史。
鴉片戰爭已經表明,腐朽的反人民的中國統治勢力的存在,對於帝國主義侵略是最有利的。鴉片戰爭時的清朝政府雖然曾想抵抗侵略,但是容納不了在自己內部產生的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它敵視人民甚於敵視外來的侵略者,因而侵略者能夠如願以償。繼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列強又對清朝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進行了多次侵略戰爭。特別是經過1900年“八國聯軍”的大舉侵略,帝國主義列強使清朝政府成為它們的馴服工具,成為它們統治中國的代理人。清朝政府覆滅以後,在“民國”的招牌下相繼出臺的各派軍閥官僚勢力,都因為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援而竊據統治地位。這些統治者雖然有時和這個、那個帝國主義發生矛盾,但是總的來說,他們不但在對外事務上,而且在國內重大事務上都是看外國主人的眼色辦事,不敢違背帝國主義在華的根本利益。
這些統治者都是專制獨裁、腐朽反動、阻礙中國進步發展的力量,不可能指望他們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完全獨立。他們以帝國主義為靠山,帝國主義也透過他們來控制和宰割中國。
鴉片戰爭又表明,中國人民的抗爭是和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同時開始的。帝國主義能夠找到一些反動勢力作為它們的工具,但是不可能熄滅中國人民反抗鬥爭的烈火。
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沒有能“瓜分”或獨佔中國,而且最後在中國的大地上完全失敗,就是因為它們遇到了中國人民堅持不懈、不斷增強的抗爭。在半殖民地的中國,凡是勾結外國帝國主義,背棄中華民族利益的人,都為廣大人民所不齒;這樣的反動統治者,雖有帝國主義的扶持,也抵抗不了人民的
284
462胡繩文集
力量,都被一個接一個地掃到歷史垃圾堆裡去。
中國人民在進行抗爭的長過程中,經歷過多次的失敗,從失敗中取得經驗教訓,再以更大的規模和更高的水平進行鬥爭。鴉片戰爭以後,在19世紀後半期,為反對外來侵略和內部反動勢力,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戰爭那樣大規模的鬥爭,但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自發的鬥爭都失敗了。
19世紀末年,開始發生按照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來改造中國的政治運動,這種運動發展為1911年的辛亥革命。
這次革命達到了推翻清朝統治的目的,但在外國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壓力下還是失敗了,並沒有使中國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在近代中國歷史條件下,民族資產階級雖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不能獨立地堅持民族民主革命,併為進行這個革命組織起足夠強大的力量。因此,以建立資本主義共和國來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切企圖都不能實現。為了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強大勢力,必須發展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力量,發動佔中國人口中最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動員廣大的知識分子,並且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一切其他可能參加革命的力量。
能夠做到這些的,只有中國共產黨。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國革命出現了新的面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也遭到過幾次失敗,經歷了艱難複雜的過程,但是隻有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人民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進行到底。
40年代中國戰勝了大舉入侵的日本帝國主義,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反侵略戰爭中取得完全勝利。其所以能取得勝利,就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抗日戰爭以後,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粉碎了為美國政府全力支援的南京國民黨政府所發動
285
胡繩文集56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