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階級思想對黨的影響。在社會上,當然有資產階級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黨存在於這個社會里,它會受到黨外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但是,簡單地說“左”就是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未必恰當。
小資產階級在中國很複雜,可以產生各種傾向,不見得一定就產生“左”的東西。譬如民主革命時,小資產階級難道都以為越革命越好?都只要鬥爭,不要團結?很難這麼說(第一個歷史決議也說到小資產階級的複雜性)。
而且這種說法好像有一個前提,就是隻要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就一定不會犯錯誤;一旦有了錯誤,就是小資產階級思想或資產階級思想造成的。這也不大說得過去。站在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立場上的人,即使真是站穩了,還可能由於對形勢的估計不準確,由於看事情在認識上有偏差,於是造成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甚至可能是嚴重的錯誤。不能說錯誤都是產生於小資產階級思想或者資產階級思想。那樣解釋雖然簡單,但對分析
185
胡繩文集561
和解決實際問題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我們認為,“左”的傾向之所以容易產生,還是要從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國革命的複雜性、特殊性來看。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確實需要革命,只有革命才是出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面對的確實只有一條路,就是社會主義道路。
但是,在中國的社會條件下,如何革命,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固然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但是還必須聯絡中國的具體實際,從實際出發。對實際的認識,以及在理論和實際的聯絡方面,如果發生偏差,就會發生錯誤。我們既然是革命的隊伍,就比較容易簡單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以為越革命越好,調子越高越好。這樣就容易產生“左”的傾向。
很久以來,人們有一種普遍的看法,就是“左”比右好。
這種思想至今還有較深的影響。剛才我說的“左”之所以產生,可以由於認識方法上的偏差,那麼,這似乎是證明“左”比右好了。所以我稍微談一談這個問題。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要求是要作階級分析,但階級分析一定要用得恰當。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左”代表小資產階級,右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如果按這樣簡單的階級分析,那麼“左”也比右好。小資產階級總比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好吧。
其實這樣簡單地作階級分析是不對的,不可取的。黨內產生右的傾向,我看也不一定簡單地說就是代表資產階級、地主階級。
革命隊伍裡右的傾向,也可以由於認識上的偏差造成。
譬如說,大革命時期犯了右傾錯誤的陳獨秀等人,和一些有右的傾向的同志,難道說他們都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嗎?
186
61胡繩文集
恐怕不能那麼說。王明在抗日戰爭初期,有右的傾向,導致投降主義。
但是犯這種錯誤的人,也不一定是代表資產階級。
近些年,我們兩個總書記犯錯誤,應該說是右的錯誤,他們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堅決鬥爭,對動亂不堅決鬥爭。但也不好說他們是代表資產階級。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一會兒“左”
,一會兒右,那麼就說共產國際一會兒代表小資產階級,一會兒代表資產階級,也講不通。所以說,在革命隊伍中,在一定範圍內的“左”和右,都可以由於認識偏差而產生。當然,右的傾向發展下去,就可能變成對革命灰心喪氣,完全失望,甚至脫離革命,跑到敵人隊伍裡去。
這的確很嚴重。但是,我們不能以達到這種嚴重程度的右傾錯誤,跟革命隊伍內部的“左”傾錯誤對比,說是“左”比右好,這當然不行。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為達到個人野心而推行“左”的一套,已遠遠超出了黨內的範圍。而且極左會誘發出或轉化為右,那就更不能說什麼“左”比右好了。
我們要看到“左”傾錯誤的嚴重性。歷史證明,“左”傾錯誤可以把我們的革命和建設搞垮。
30年代以王明為代表的“左”
傾錯誤持續四年,幾乎把革命搞垮了。
“文化大革命”
10年,造成經濟停滯,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局面。這樣搞法,只能引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懷疑和不滿。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撥亂反正,中國的社會主義就沒有什麼前途。歷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