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注意當前世界格局的新舊交替,同時也需要對近代以來國際秩序的演變程序及其教訓進行必要的反思。
近代意義上的國際關係,其產生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的時期。那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
129
胡繩文集901
的需要決定一切,包括決定著國際關係。如果說那時世有國際秩序的話,那麼它的最突出的特點和最深刻的印記,就是販賣黑奴和搶佔並奴役殖民地。
後來,隨著西方國家產業革命的完成和法國大革命的勝利,雖已提出了主權平等、領土完整、互不干涉等重要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從來沒有在國際關係中真正實行過。經過拿破崙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國主宰的強權政治反而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這兩次戰爭之後分別建立的“維也納體系”和“凡爾賽體系”
,都是列強爭霸和大規模戰爭的結果,是戰勝國一方為統治歐洲和世界而建立起來並強加於人的一種秩序。世界人口的大多數處於殖民主義枷鎖的束縛之下。事情很明白,這樣的國際秩序沒有也不可能給世界帶來真正的穩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立了以“雅爾塔體系”為核心的國際秩序。
“雅爾塔體系”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這使它與過去的國際秩序不盡相同,但從根本上說,它仍然沒有擺脫大國主宰的窠臼,依舊具有強權政治的明顯烙印。兩大軍事集團的尖銳對立,軍備競賽的劇烈進行,冷戰的緊張局面,尤其是大國霸權的猖獗,形成為這一體系的最大特點。
“雅爾塔體系”
實質上不過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範圍對峙與爭奪的代名詞。
由於美蘇雙方在軍事與政治領域大體勢均力敵,也由於世界各國人民為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的不懈鬥爭,冷戰沒有全面地變成熱戰,世界從而維持了四十多年的相對和平。但是,“雅爾塔體系”終於在本世紀80年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130
011胡繩文集
這種國際秩序給世界留下的災難性遺產是夠多夠沉重的了。
在這樣的秩序之下,劇烈的軍備競賽和全球範圍的爭奪,不僅使世界始終處於世界大戰的嚴重威脅之下,而且區域性戰爭從未間斷過。不是這裡烽煙驟起,就是那裡炮聲突發。嚴重干預別國內政,甚至進行武裝侵略的事,更是時有發生。
在這樣的秩序之下,少數資本主義大國擁有極大的優勢,通行的仍然是有利於它們剝削和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和原則。因此而來的是,國際貿易中不平等的貿易條件,國際金融中少數大國對貨幣和資本的壟斷,科學技術方面先進國家的獨佔和封鎖,結果是世界範圍的貧富兩極分化不斷加劇,廣大發展中國家陷於更加困難的境地。
在這樣的秩序之下,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資源耗竭,環境惡化,製毒販毒,恐怖活動,甚至艾滋病也以超過文明傳播的速度在世界上蔓延。人類社會突然發現,在生產力由於新技術革命而醞釀新的飛躍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的生存危機卻正向自己迫近。
國際秩序的演變程序,顯示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這裡不可能展開來加以討論,只想強調地指出一點,就是貫穿一切國際舊秩序的最本質的東西,不是別的什麼,而是那種以抹煞和踐踏別國主權為特徵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一切國際舊秩序之所以為“舊”
,“舊”就“舊”在這裡。
我在這一段開頭說過,作為歷史範疇的國際秩序,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和世界格局的變化而產生和發展的。這也就是說,不應當脫離具體歷史條件,孤立地抽象地用“善”
、“惡”之類的道德標準來評價這樣那樣的國際秩序。正
131
胡繩文集11
是從這種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我認為,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在於:隨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面對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人類文明進步的要求,那種建立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基礎上的國際舊秩序,不論是否打起什麼新的旗號,都是違反歷史潮流的,是不利於世界發展的,因而是缺少存在的歷史理由的。
這樣的國際舊秩序,不應當繼續下去了。
三
那麼,應當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呢?
我認為,這就要看當代世界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新秩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