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很明顯的,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古代史到民俗學的研究,展示了新的面貌。研究領域大為擴充套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遠非前人所能企及。許多馬克思主義學者和非馬克思主義學者都做出了貢獻。如果沒有五四時期對舊文化的衝擊和由此而引起的思想解放,是不可能有後來的這種發展的。所
366
643胡繩文集
以,說“五四”斬斷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程序,是不合乎事實的。
過火的反面是不徹底。如果認為“五四”反封建並不徹底,不完全沒有理由。
五四時期的確沒有徹底完成反封建任務。中國封建主義有悠久的歷史。
19世紀後半期,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後,外國帝國主義在破壞中國的主權、掠奪中國的同時,維護和支援中國的封建、半封建的統治勢力和社會制度。中國的反封建鬥爭處於更復雜的局勢中。這個鬥爭不可能不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進行的長期的艱難的鬥爭。五四運動當然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內徹底完成這個鬥爭任務。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認為,政治上的民主革命已經由辛亥革命完成了。其所以不見功效,形勢越來越糟,是由於還缺少一個文化革命。因此,只要在思想、文化、道德領域內,用民主主義摧毀封建主義,就能達到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的目的。
這種想法是不能實現的。
事實上,在新國家、新社會沒有建立的時候,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徹底勝利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確實取得了很多勝利,但新國家、新社會不可能因這些勝利而建立起來。
但是我們仍應該承認,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徹底的反封建鬥爭。中國近代反封建鬥爭並不始於“五四”。
“五四”時的人們所進行的思想鬥爭,遠比戊戌時期和辛亥革命時期旗幟鮮明,豐富多采,理直氣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不能因這點而指摘他們不徹底。他們使用他們所能使用的思想武
367
胡繩文集743
器捍衛辛亥革命的果實,使青年和知識界(當然不是全部)
衝破封建主義的天羅地網,而得到巨大的思想解放。
五四新文化運動直接啟迪了五四愛國運動。從青年學生髮動,工人、商人和市民群眾廣泛參加的這次愛國運動,雖然以有限的勝利而結束,但它使新文化運動更廣泛地展開,而且呈現了新的面貌。它成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進入新的階段的關鍵。各種西方思想的輸入,白話文和新文學的成長,教育與科學在艱難中得到新的活力,人們用新的眼光省察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莫不受賜於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組成中國共產黨,開始展開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更是五四運動結出的重大果實。
從反封建的思想鬥爭開始的五四運動,終於發展為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五四運動的倡導者至少在開始時所不能料到的,而且還被後來有些人認為是一個錯誤。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胡適在1959年口述的自傳中說:“在1919年所發生的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
(引自唐德剛編校譯註的《胡適的自傳》第九章)。
但是在1947年,胡適有過與此不同的說法。據記錄,他是這樣說的:“我們的思想文化運動變為政治的,變質了,這不能說是一個錯誤,而應認為是歷史的趨勢”
(見1947年的《學風》雜誌上《胡適先生五四談》)。
我大體上贊同胡適在1947年的說法。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基本上是封閉的、停滯的。但近代中
368
843胡繩文集
國卻是在劇烈的迅速的變動中,這是由於世界潮流的激盪,更是由於帝國主義入侵造成的危局。
《新青年》雜誌開始時宣佈自己不談政治,但它在文化思想上的鬥爭其實是有明顯的政治目的的。陳獨秀在1916年11月說:“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
這時,他已經把救亡作為文化戰線上鬥爭的目的。
客觀事實迫使人們(至少是先進的人們)
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欲圖根本之救亡”
,逃避不了,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