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頁)
,歡喜的氣氛迅速向丹陽、揚州傳去。敗師回京的褚裒從京口請罪,剛入建康就看到岸上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連忙派隨從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他一直瞧不起的曾梁州取了關隴,收復了西京長安。
聽到這個訊息,躲在船上的褚裒是百感交集,連聲哀嘆道:“敗軍之將,何以見面君?敗軍之將,何以面君。”不幾日就開始積慮生病了。
九月底,曾華正在巡視王猛治下的扶風郡。當王猛投奔自己後,曾華立即委他為扶風郡守。現在的扶風郡是在以前扶風郡的基礎上,合併了以前的新平郡、始平郡大部和一半的北地郡(治泥陽,今陝西富耀縣,僅包括今銅川市附近一小塊地區,於漢朝的北地郡完全是兩回事),成了名副其實的三輔中的右扶風。而曾華將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剛來投奔的王猛治理,足見他對王猛的器重。
“王大人上任不到月餘就做了很多事情,不但大力推行均田制,還整飭吏治,打擊豪強,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整個扶風是面目一新。”說話的是陪同曾化巡視的笮樸。
“現在景略先生呢?”曾化問道
“回大人,王大人去了黃丘,正在那裡勘察涇水。”前來迎接的扶風郡主簿說道。
“好,我們去看看。”
當曾化等人看到王猛時,正看到他穿著麻布衣服,帶著斗笠,站在涇水河邊。
“景略先生,你在這裡呀!”曾華下馬高聲呼道。
“原來是大人過來了。”王猛聞聲看到曾華,連忙拱拱手,但是沒有走過來迎接,可能是他穿的太“樸素平常”了,反倒不好正式行禮,乾脆裝糊塗。
“景略先生看來是打上這條涇水的主意了。”曾華邊走邊笑道。
“三輔是個水旱不時的地區,屬下準備先引涇水,修渠道溉田,然後在此基礎上推廣區田法。”王猛答道,“馬上就要是農閒組織百姓挖渠修路的時候了。現在扶風郡有近十萬百姓已經登記準備參加冬季勞作,我打算重點做兩個事情,一是擴建渭隴大道,從始平縣修到隴城,分段修建,準備募五萬百姓修建。二是募五萬百姓修建涇水水渠,以便明年開春的時候便於推廣區田法。”
這個時候曾化介面道:“區田法我聽說過,只是這種耕作方法要求耕者水平高﹐又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不利於大面積推廣,不過景略先生策劃的很好,這八百里秦川的三輔之地剛好適合這種耕作,而且人員組織方面景略先生可以參考我以前在沮中用過的互助組舉措。”
接著曾華將互助組的組織方式和方法詳細解說了一遍,說得王猛直點頭。
“大人這個辦法好,如此以來可以集中青壯人力和耕作物力,正適合區田法,明年我就在扶風郡試行。”王猛高興地說道。
“好,如果先生試行成功,我們就可以推廣至京兆和馮翊。南鄭的兵工場已經大半搬至咸陽,加上從關隴各地徵集招募的工匠也已經陸續彙集到咸陽,明年開春的農具景略先生是不用發愁的。”
兵工場是曾華的一張王牌,自然看得很重,長安一平定下來就開始籌備將工場從搬南鄭搬到咸陽城來。兵工場的工匠們早就把曾華看成比親人還親的人,不要說搬到更富庶的關中咸陽,就是搬到山裡去他們都沒有意見。
談了一會,又看了一下這一帶涇水兩岸的情況,曾化和王猛開始往黃丘縣走了。
“大人,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你。”王猛騎在馬上問道。
“先生只管說。”
“為何大人下令這挖渠修路非要募民而做,而不是徵集民役呢?軍中所需糧草除賦稅外都是從民中購買,而不是加賦稅呢?這豈不是大大加重了官府的負擔嗎?”王猛問道。
曾華答道:“先生已經知道漢武帝討伐匈奴的故事。漢武帝花了數十年時間,遠征匈奴,使其不敢過漠南半步。本來很好的事情卻變成了漢室衰亡的起因。這是為什麼呢?”
看到王猛略有所思,曾華繼續說道:“漢武帝遠征匈奴,所需馬匹、糧草等一應物資都是從天下百姓中徵集的,於是乎,漢武帝立下的不世功績越大,天下百姓就越窮,到最後匈奴人被趕跑了,百姓卻一貧如洗,漢室也開始衰敗了。”
“如果一切用度都是從百姓中購買,的確加重了官府的負擔。但是帳你還要從另一個方面算。用度必須從百姓中購買,再配以合適的監察制度,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預防貪官從中作鬼,上下貪墨。而且官府每次用事都必須思量再三,因為這錢糧是有限的,要是沒有成效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