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4 頁)
叛。前蜀漢後將軍、行大將軍事姜維聞魏分關中兵以赴淮南,欲乘虛取秦川,故親帥數萬兵馬出駱谷,至沈嶺。時前面谷口的長城戍積穀甚多,而守兵少,魏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司馬望及安西將軍鄧艾進兵據之,以拒維。維壁於芒水,數挑戰,望、艾不應,於是長峙與此。甘露三年四月,姜維聞諸葛誕兵敗身亡,只好引軍還漢中。”車胤騎在馬上搖頭晃腦地說道。曾華聽得不由神往,坐在坐騎風火輪上不由地看著不遠處的沈嶺發起呆來。
過來好一會才回頭笑道:“看來我接受武子你所請,改拜你為鎮北將軍長史是沒有錯的,一路上真是不寂寞,而且受益頗多!”
聽到這話,車胤不由得意地撫著自己的長鬚,微微而笑,而旁邊的笮樸只是淡然一笑,封養離等親衛卻不由裂著嘴笑起來了。
前幾日,大家商議好決定出兵關中,車胤死活要跟著大軍北上。原本要留他在漢中的曾華無法,只好改拜他為鎮北將軍長史,讓他跟在身邊。
曾華表甘芮以前軍將軍領梁州刺史,武毅將軍張渠已經被調了過來為其副手,一同領四廂步軍移駐西城,窺視魏興、上洛諸郡;表馮越以漢中太守護梁州刺史職,留在南鄭排程糧草物資,以馮越的內政能力,還是很勝任這一職的。而宣威將軍柳畋率領兩廂人馬拱衛南鄭、沔陽等要地。
張壽還是領益州刺史坐鎮在成都,那裡是曾華“新附”的大後方,不但要防止內部動盪,也要防止他人的“窺視”。他的副手是討寇將軍藺粲,領著一廂步軍和五府折衝府兵協助張壽。而武烈將軍徐當被調到武都,充任毛穆之的副手,和樂常山一同領著四廂步軍正在經略天水、略陽郡。魏興國留守武都。
五月底甘芮率領殘缺的三廂步軍、一廂騎兵回來,曾華將全軍上下大大表揚了一番,尤其是楊宿,因殊功被表了個橫野將軍,讓遠在成都的楊緒都覺得有面子。然後曾華立即將步軍各廂補齊,而那一廂羌氐騎兵卻被正式編入飛羽軍,這樣曾華手裡的羌騎兵就有了四廂,一萬兩千騎,分由當楊宿、當煎塗、鞏唐休和當須者都統領。
經過大家討論,最後決定由駱谷入關中。這裡從沈嶺到長城戍,再一直到谷口以北數十里的整屋縣下,都有當地豪強接應。而且這裡出去就是始平郡槐裡縣,離長安不近不遠,正是曾華心目中理想的距離。
於是在永和五年七月十九日,曾華率領左右護軍營、五廂步軍、四廂騎兵,步騎共三萬餘,鎮北將軍長史車胤、都護將軍長史笮樸為參軍,左右陌刀將段煥、趙復為先鋒,在南鄭誓師,經駱谷出兵關中。
“大人,騎兵已經跟上來了。”楊宿策馬過來稟告道。
“好,步軍已經佔據長城戍,段煥正率領左護軍營攻取整屋縣,前面沒有什麼大礙了。你們騎軍要加快速度過駱谷。這道路雖然曲折艱難了些,不過應該難不倒你們羌氐騎兵,堅持下,過了整屋縣就好了。”曾華安慰道。
“大人放心,這駱穀道比武都山路要強多了,自然不會難倒我們。”楊宿答道。
“今天騎軍能全部過沈嶺嗎?要知道前面還有衙嶺、分水嶺兩山峰。”曾華問道。
楊宿看看天色,心裡盤算一下說道:“沒有問題,動作快些的話,估計能有兩廂騎軍過分水嶺。”
“那就好,注意安全就是了。”曾華再細細叮囑了一下。
楊宿領了個諾,策馬回身去安排兵馬去了。
看著緩緩前進的軍隊,曾華不由搖搖頭,自己人才太少了,兵馬也少了些。老聽古書上說人家古代帝王大將出徵動不動就是十幾萬,猛將如雲,謀士似雨。自己呢?東拼西湊才得八萬步騎,就這樣還被車胤、馮越嘮叨死,說這麼多人馬太耗糧草了,幾乎是梁州、益州的極限。而僅僅二、三十個部下都是盤算來盤算去才安排妥當,總算讓各個重要崗位都有人。
看來以後自己還要努力呀!光是招攬人才就夠自己喝幾壺了。
看到曾華在那裡搖頭不愉,車胤以為他為這駱谷小道艱難曲折而發愁,於是就出言解釋道:“大人,不必煩惱。由漢中入關中,自古就是路途險阻,而進兵路線約有四條:一者故道,東北即為散關、陳倉,為古來之大道,漢淮陰侯韓信攻三秦、前魏武皇帝(曹操)攻張魯就是由此出入。二者褒斜道,又名斜谷。南口曰褒谷,北口曰斜谷,谷長四百七十餘里,前魏武皇帝稱其為“五百里石穴”,前魏潁陰侯陳長文(陳群)也稱其“斜谷阻險,轉運有抄襲之虞”者。可由褒中(陝西褒城)直驅郿縣,但路途險阻,行軍不易,上次甘大人由此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