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行,直入魏興郡,過上洛郡,從藍田關奔長安,終於在三月初三趕到了長安。
到曾華來到長安時,卻發現長安正處於一種緊張的氣氛。
曾華離開長安去建康面聖,將關隴、益梁四州大權盡數賦予新投不久的王猛。清楚王猛本事的“領導層”沒有什麼意見。反而覺得曾華委人恰當。但是下面卻是另外一種看法了。尤其是那些從沮中屯田或者南逃時就跟著曾華被提攜起來地中低層官員,對於這個既不是江左名士,又投靠甚晚地王猛居然爬到他們頭上去了感到非常地不滿。
他們對曾華可是一點意見都不敢有。於是把怨憤的目光統統地注視到王猛的身上去了。
王猛處理完各地叛亂,收攏各地豪強,將他們打發到該去的地方之後,繼續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處理軍政事務。
政務先是利用冬閒時節要求各地官府組織招募足夠的百姓,在各地大修水利工程,大修橋樑道路。水利工程重點是關中平原、成都平原和水(漢江)盆地,竭力恢復和擴建那裡的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把這三個地方恢復成天府糧倉。道路橋樑重點還是關隴大道和雍州與梁州的道路。大道被整平拓寬,大量地橋樑浮橋搭建在渭、涇、渭、灃、澇、滻、灞、、江等江河上,使得關隴益梁地區的交通變得越來越便利,行走的商旅也越來越多。
在繼續向南發展益梁、益秦交通的基礎上,王猛開始規劃將道路向雍州以北的北地和朔方發展,為將來對北用兵提供便利。
在軍務上,他開始實施早就和眾人討論好,並被曾華批准的新的軍制、軍紀和軍功規章。在新的規章裡,更加明確地將曾華下轄地軍隊分成廂軍和府兵,更嚴格地規定平時將領不得統領分駐各地地廂軍和府兵,只有得到大將軍府的授權和任命之後,才能統率由將軍府徵集完畢的廂軍和府兵出征。而軍紀和軍功地條款也變得更加細緻和明確。
永和六年十二月的時候,北趙幷州刺史張平遣使長安求降。王猛知道這是張平求全暫安之計,據探馬司的探子回報,洛陽和城也有張平的使者。
王猛就不客氣了。他一邊上表朝廷表張平為平南將軍、幷州刺史,一邊要求張平到長安來受職,並准許關隴軍進入幷州。果然如王猛所料,張平接到王猛的書信立即就反了,自號漢王、大單于。
王猛對於張平反不反倒不放在心上,張平現在還沒有能力對關隴造成威脅,而且現在長安是江左在江北最大的代言人,這表面工夫已經做了你還要反,那麼關隴就有藉口“奉天子命”討伐了。
王猛一方面開始做好征討北地朔方和幷州的準備。不過正式的征討工作應該要到曾華回到長安之後才會開始,而且這出征兩地的主帥應該就是自己和謝艾。王猛很瞭解曾華的心思,他知道自家大人的志向不僅於此,當初這也是王猛願意跟隨曾華的一個原因。既然有大志,手下就必須有一幫人才。王猛覺得曾華收攏人的本事還是很利害的,現在的關隴益梁雖然還算不上是彙集天下人才最多的地方,但是卻是人才本事平均最強的地方,只是現在還是蟄伏期,所以才不會為天下人所知道。
曾華手下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從桓溫處和江左挖過來的人才,這些人人數不多,但是因為起點高,所以現在都佔據著關隴地重要位置,如毛穆之、車胤等人。第二是從南逃和沮中屯田就跟著曾華的人,還包括在益州、仇池、西羌收服的人才,這些都是曾華的嫡系,除了曾華天皇老子都不認。這些人分佈甚廣。佔據著各個不顯眼卻極為重要關鍵的位置。尤其是以軍中為盛。第三是在關隴招募收攏的人才,這些人素質要比第二撥人高,但是又和第一撥人有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待江左的態度上。第三撥人比較務實,對建康地忠誠度比不上對曾華個人地忠誠度。
王猛現在已經明白曾華地用意,自家大人正在竭力卻有步驟地把第三撥人提上高層,佔據實權。完全可以和第一撥人抗衡。自己和謝艾是第三撥人為首的人,曾華自然要極力把自己兩人拱上高位重職,而上位最好的辦法就是軍功。
這日,王猛從都督府回自家府中時,在路上遇到攔車告狀
。。。有一戶大商戶孫家,財大氣粗。更倚仗自己的姐夫是雍州校尉(主管雍州府兵)歐詮子。是跟隨曾華多年的沮中老人,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田家一時不順從。就被孫家派人一把火燒了他地商鋪,將田家的一個弟弟和三個夥計燒死。而放火的人也被巡捕當場給抓住了,押到南鄭巡捕司一審訊也招認是孫家指使的。
但是事情到了南鄭巡察提刑司那裡就變味了,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