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3/4 頁)
,這薛贊一下子就捅到了要害,問中了魏國內部不願意提及的問題-冉閔的兩個兒子冉智和冉操已成水火之勢。當魏國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從不會安分的冉閔也開始四處出擊,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卻開始鬧騰起來。被平原公的冉操仗著冉閔對他更加寵愛,再拉攏瞭如車騎將軍張溫、將軍劉安等一幫人,在城跟世子冉智是明爭暗鬥,氣焰囂張得不得了。
而冉智雖然不得冉閔的看重,但是他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世子,加上大司馬董、大將軍蔣幹、侍中繆嵩等大部分魏國重臣站在他這一邊,和冉操堪堪能打個平手。
而薛贊剛才說得那件事情正是兩人交鋒的一個大事件。冉智和冉操都好女色,自從北府將城宮中女子接收一空,加上魏國要恢復元氣,不敢擾民。所以這兩年可苦了這兩位公子爺。好容易等魏國安穩了一些,冉操便迫不及待地徵民女充實平原公府,結果被冉智抓住了機會,把執行人-冉操的心腹劉安暴打了一頓,然後免職。
冉操丟了面子,對冉智更加恨上了,於是兩人徹底撕開臉面,更是鬥得不可開交。冉閔為當世猛將,但是卻對兩個兒子束手無策,只好由他們去了,只要不鬧得太過分就行了。
薛贊、權翼和蔣幹、繆嵩四人你來我往,話鋒機敏,暗中相鬥,最後還是薛、權兩人佔了上風。不過四個人卻也隱隱猜到了對方的身份,明白了對方的目的。想明白了這些,四人一下子釋然了,覺得也沒有什麼好相爭的了,反而相約結伴一起去長安。
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永和十二年(二)
更新時間:2009…1…7 0:14:51 本章字數:7119
和十二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服。太后詔歸元,太后徙居崇德宮。戊寅,匈奴單于賀賴頭帥部落三萬五千口自代郡彈汗山(今大青山)離燕降北府。四月,白、獨孤氏等代國舊部聚眾五千於武泉,推拓跋昷為大可汗,亂綿雲中。朔州都督杜鬱、雲中校尉劉悉勿祈舉廂軍、府兵討伐。七月平,斬首三千,滅四千戶。拓跋什翼惶懼,伏大將軍府乞罪。明王釋之,信之如舊。
————————————————引言摘述
薛贊、權翼和蔣幹、繆嵩四人結伴而行,包了三輛驛車繼續西走,很快就沿著官道到了蒲坂。看著兩座鐵鏈浮橋,沒見過“世面”的薛贊和權翼又是一陣咋舌震撼。而見過兩次的蔣幹和繆嵩雖然沒有那麼震撼了,但是站在這兩座分左東右西浮橋面前,兩人也還是忍不住搖了搖頭,心中暗暗為北府的強盛和富足又感嘆了一番。
這兩座浮橋相隔不遠,都是用兩條鐵鏈貫連二十六艘大舟而成,寬三丈餘,而每座橋都是單行,上面的橋是西行,下面的橋是東行,而橋面上也有劃分成兩邊,左邊行人,右邊行馬車。
在守橋的北府水軍軍士的指揮下,薛贊等四人和隨從一起下了驛車,混在行人中走在西行的浮橋上,幾名隨從則緊跟其後。過河的行人和馬車非常多,頗有點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味道。但是在水軍軍士地排程指揮下,整個浮橋雖然熱鬧但是卻有序而不擁擠。
看著滔滔的河水在橋舟面前驟然分開,並捲起朵朵浪花拍打著船頭,如同一層層雪花圍過來一般。薛贊等人聽著就在耳邊迴響的河水流淌聲,看著在不遠處迴盪的漩渦,還有飛翔的水鳥掠過浪花,心中不由地跟著一陣激盪。
薛贊邊看邊感言道:“北府三國說書中有白衣渡江,飄然而至。我想也不過如此吧。”其餘三人不由紛紛出言讚歎。
聽得薛讚的話。權翼不由地沉思回味起來。就是這麼一出神,權翼一下子撞到了旁邊正在趕路的行人。
聽到權翼一聲“哎呀”,薛贊等人,連忙轉過頭來一看,發現權翼在那裡跌跌撞撞,如同在練醉拳一樣,眼見著就要倒在地上去了。
薛贊連忙一伸手立即扶住了權翼。免得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去了,有損了名士的風采。而這時對面地那名大漢已經站定在那裡,看到權翼這個模樣,連忙拱手道:“對不住了!”
兩名隨從已經慌忙走了上來,看到大漢出言如此說道,也不管情況是如何,立即威喝道:“小子,你也不看看我家大人是什麼人就敢胡亂撞來。要是有個好歹立即將你拿官。叫你吃上官司。”看來這兩個隨從家奴情急之下把這裡當成了周國。把大漢當成了周國百姓,把平時地“官威”盡數發揮出來了。
大漢臉色一變,正要發作。已經站穩地權翼連忙出言道:“休得無禮!是我撞了人家,要道歉的應該是我。”說完,權翼向大漢拱手施禮,正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