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3/4 頁)
王,德為梁公,默為始安公,僂為南康公;子鹹為樂安王,亮為勃海王,溫為帶方王,涉為漁陽王,為中山王;以尚書令陽騖為司空,仍守尚書令。命冀州刺史吳王垂取信都,徙治之。
-----------引言摘述
昇平三年春三月,雍州扶風郡榆眉縣臨風驛,這裡是關隴大道的西段,路上多的是行走的商旅過客,雖然這裡歷來是熱鬧的地方。不過今天卻有些不一樣,除了依然人來人往的商客,在驛站旁邊的空地裡卻圍坐了上百名軍士,個個身穿衣祅腰配鋼刀,頭包一塊布巾,有的揹著弓弩,有的手持長矛,而隨著的百餘匹馱馬上除了糧食就是黑甲、頭盔和箭矢。
熟悉的商旅和驛丁都知道,這是從秦州往東調的府兵。自從去年燕國起兵,關東就一片大亂,魏國滅了,周國也滅了,不少將相公侯,王孫子弟都和難民一起逃到雍、並來了。而北府除了去年深秋時節王猛大人領軍在壺關出戰一回後就再也沒有動靜了,反是集中大軍北上平叛去了。據說現在燕國橫掃大河南北。竊了中原,一時兵勢無雙。
不過北府軍民倒也安心,他們都知道,燕國膽再大,也不敢貿然西進犯境。北府不但有雄兵數十萬,還有潼關、函谷、壺口、大河、大形山(太行山)等天險,燕軍豈敢以身犯險。
不過北府也不會看著燕軍在中原“為非作歹”,從去年開始。各州的府兵開始向東彙集。而今年一開春。東調地府兵更多了,看來北府要和燕軍決一雌雄了。不過雖然燕軍猖狂,但是北府卻還知道輕重,還堅持以民生為重,沒有象其它政權窮兵黷武,一打起仗就將青壯抽調一空,全然不顧百姓死活。
北府抽調府兵十分有分寸。都是分州逐步地調集,而且還留了不少府兵在駐地,一是鎮守地方,二是繼續軍屯,北府開府不久,各州除了少數地方都是久難之地,好容易恢復了一點元氣怎麼能釜底抽薪呢?
但就是這樣,北府府兵向東彙集卻成了一個巨大的數字。足有二十餘萬。可見北府的家底已經沉積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這二十餘萬府兵都是從涼、秦、益、粱等諸州調集過來的,所以這關隴大道、陳倉棧道這些東西、南北要道是兵馬絡繹不絕,各驛站和商旅也都見慣了。
商旅在驛站前邊和左邊。府兵在右邊,涇謂分明。
隊正郭大頭看著自己的部屬圍坐在那裡小聲地吃著乾糧,滿意地點點頭。郭大頭今年有四十四歲,卻從十六歲開始就成了一名“光榮”的北趙邊戌卒丁,在對涼作戰的血與火中被磨鍊出來了,一直做到隊主,手下有兩百北多人,在當時地鎮西將軍張茂麾下也算得上一支精銳,為張茂爬上雍州刺史立下不小地功勞。
接著曾華入主關隴,郭大頭所在地秦州邊軍被遣散大部,而他做為富有作戰經驗又驍勇馳名的軍士被編入秦州府兵,後來在歷次操練中累立功績,再經過“政治審查”後被送入秦州武備學堂,從什長一步步成為了隊正,要不是年紀大了些,說不定就入了廂軍。
郭大頭看到驛丞帶著幾名商人走了過來,知道有事情找上門了,連忙起身迎了上去。
“隊正大人,這幾位商人有事相與你商量。”驛丞拱手介紹道。
聽得這麼一說,郭大頭連忙拱手應道:“多謝,不知有何事相告?”按照北府軍制,府兵、廂軍軍官退役後不是為保甲鄉正就是為驛丞,或者是巡捕管帶,所以郭大頭看到驛丞自然有“自己人”的親切感。
“隊正大人,今日有緣在這裡與眾軍士們相會,真是幸會。我們這數十商人相商了一下,願出資在驛站置辦一些肉菜犒勞諸位,也算是我等的一片心意。”為首的商人拱手熱情地說道。
郭大頭一聽就明白了,原來又碰上“擁軍”了。從首陽奉命東調,一路上不但有鄉民路邊奉食相迎,也有商旅湊錢相請,也算得上是北府的一大特色。
“多謝諸位掌櫃,破費了破費了!”郭大頭連忙謝道。在北府與其它地方不一樣,不但軍士受崇敬,商賈們的地位也不低,郭大頭可不敢怠慢這些商人,
他們其中哪位是某州、某郡地富紳,身上有鄉議的功府,不但軍勳文舉有功名,工、農、商做得優異卓越也有功名。
“眾軍士捨身衛國衛民,小小食物怎能表達我等心意,沒有你等,我們安能平安奔走東西。”為首的商人朗聲說道。
“多謝諸位父老的厚愛了。”郭大頭欣然地應道,有如此待遇,北府軍士能不拼命嗎?“只是軍法限時,我等必須半個時辰後繼續趕路,恐怕趕不及。”
“無妨!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