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區遭受挫折的訊息,一些學員心情沉重,又產生了消極情緒,對革命失去信心。葉劍英又向他們耐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起義軍開始總是弱小的,但可以由弱變強,最後取得勝利,鼓勵大家繼續南下。
在教導團千里行軍中,葉劍英既當領導人,又當保護人,既抓思想,又抓訓練,把行軍路變成了大課堂,為黨精心培育這支武裝力量。葉劍英一手帶出來的第四軍教導團後來成了廣州起義的主力軍。他回憶教導團成長壯大的艱險歷程說:“教導團是很好的隊伍。到海陸豐,一個兵就是一個兵,如果調到湖南,一個兵可以當一個連長。後來到江西時,毛主席知道教導團的情況後說,呀!可惜了,一千多人,到這裡來就好了。”
不在“敵人的屁股上暴動”,要到“敵人心臟裡暴動”
正在教導團南下行軍的途中,中國共產黨內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黨中央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討論國共兩黨關係、土地革命、武裝鬥爭等問題,堅決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八七會議期間,擔任國民革命軍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兼教導團長的葉劍英,正在率領教導團南下行軍途中。一直到會議結束,他和教導團的黨員同志仍在邊遠的崎嶇山路上艱苦行軍,未能聽到正式傳達,只是聽到一些傳聞。過一段時間才聽到會議號召武裝暴動的確切訊息。
關於如何暴動,這裡要回頭補敘一下葉劍英在教導團的一段經歷。
那是8月下旬,葉劍英利用隊伍在吉安小駐的機會,對前一段的行軍進行檢查總結。
在總結會上,葉劍英向全團師生作了一次重要講話。他說:“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於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投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而失敗了,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屠殺,但是革命者並沒有被他們殺絕,而是埋葬了同志們的屍體,又站起來了,走出來了。”接著,他講道:“同學們,我們決不屈服,決不灰心喪氣,要繼續戰鬥下去!但是到哪裡去呢?目的地就是廣州。我們要到那裡立住腳跟,發動群眾,積蓄力量,準備第二次北伐,打倒新舊軍閥,建立新中國!”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打回廣州,再次北伐,建立新中國。這個革命思想,自從大革命失敗以後,就在葉劍英的腦海裡縈迴,並且默默地為實現它而奮鬥著。今天,他第一次向全團師生宣佈了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擁護,更堅定了他的革命信心。
在南行的路上,葉劍英向大家反覆講解這次南下廣東,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要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但是,怎樣去戰鬥,到哪裡去戰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存在著分歧。隊伍進駐萬安,在這個水鄉小鎮上,團黨部開會發生了一場爭論。團黨部書記唐維和王侃予、李仁一等開會,邀請葉劍英列席。這是他第一次在教導團參加黨的會議。會議在一所隱蔽的小屋裡緊張地進行著。當講到舉行暴動問題時,王侃予和李仁一都提出在萬安就地暴動,唐維不贊成。黨部就要作出決議,唐維以詢問的眼光看著葉劍英。
蔣介石叛變革命(6)
要不要在萬安暴動?眼前擺著這個難題。葉劍英明明白白不同意,但想到自己是個新黨員,又不是委員,面臨著三對一的少數,不便於驟然否定多數的意見,於是以探詢的口氣問道:“暴動可以,但暴動後怎麼辦?”
“二十六師有兩條船的槍支彈藥在這附近,我們劫了,再去找賀龍、葉挺!”三個人十分有把握地回答。
“可是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這兩位起義將領在哪裡呀!”葉劍英這時正式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我不是不主張暴動,問題是在哪裡暴動,什麼時機暴動。我的意見是暫時不在這裡暴動,等打到廣州再暴動。”
接著,他先擺開了大革命失敗後的形勢,分析在萬安暴動的不利條件和到廣州暴動的有利條件,認為目前南昌起義軍已經南下,聯絡不上,在這裡暴動孤立無援,沒有勝利把握,即或是成功了,搞到一兩船槍支,也只能跟著敵人屁股打,南方的敵人反咬一口,北方的敵人卡住脖子,我們就完了;而到廣州舉行暴動,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那裡是北伐的策源地,我們黨剛剛領導舉行過省港大罷工,素有革命傳統,群眾基礎既堅實又雄厚;更重要的,那裡是全國著名的大城市,南方港口,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老巢,如果在那裡暴動成功,就會像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心臟上,震驚中外,給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