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20張病床發展為具有數百張病床的惠僑樓,先後收治了70個國家和地區的3。6萬多名港澳同胞患者及境外患者。他們以精湛的醫術、優良的服務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惠僑樓被譽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視窗”,“衛生界的南京路上好八連”、“軍中第一樓”、“軍中特區”。1995年4月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江澤民、劉華清、張震等中央軍委領導人為惠僑樓題詞,以示嘉勉。惠僑樓的領導和醫務工作者念念不忘葉劍英的功德,說:“惠僑樓能有今天,是靠葉帥給它開的‘出生證’,又扶持它成長起來。”
粉碎“四人幫”後(16)
臺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著眼於臺灣,首先落實於解決香港問題。葉劍英對港澳一往情深。建國前,他至少有八次去過香港、澳門;建國後,對於港澳方面的工作,也十分關注,他不僅提出了許多有利於支援港澳的穩定與繁榮、有利於調動港澳同胞支援祖國建設積極性的重要意見,而且做了大量實際工作。1979年10月1日,他在接見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國慶代表團時說:“港澳應該成為臺灣和大陸之間進行聯絡的一座橋樑,希望港澳同胞為祖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自己的貢獻。”1980年,葉劍英在北京和廣東珠海兩次會見澳門知名人士何賢和馬萬祺先生,並以《遠望》詩集相贈。
原北伐軍中號稱“鐵軍”的第四軍軍長張發奎,曾是葉劍英的老上級,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全國解放以後,張發奎滯留香港,對共產黨存有成見和疑慮。葉劍英曾多次派人做張的工作,希望他回大陸定居,為國家建設做些事情,或者回來看一看,見面敘談。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張發奎沒有回來。1980年3月,張發奎在香港病逝。葉劍英得知,不勝感慨,立即給張發奎的親屬發去唁電:“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唁,尚希節哀。”這封唁電,使張發奎的親屬和許多海外人士深受感動。張的夫人劉景榮女士應邀多次來內地參觀、訪友、治病,她感激地說,我很敬佩葉“參座”,他不忘舊情,一直惦記著我們。
葉劍英多次會見何賢、霍英東、曾憲梓、包玉剛、馬萬祺、曾廣淼等港澳知名人士,熱情地同他們交談,做了大量工作,爭取他們為統一祖國和支援祖國建設事業出力。
葉劍英在港澳同胞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83年5月21日,出席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部分港澳委員,專門到葉劍英的住所看望他,並帶去了全體港澳委員給他的致敬信。信中說,半個世紀以來,您在解放祖國的鬥爭中,在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立下了不朽功勳。我們決心學習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和為革命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為推進祖國的四化建設事業,實現祖國的大團結、大統一,貢獻自己的力量。葉劍英對於信中那些讚揚他的話,很感不安。他聽王匡委員宣讀完致敬信後,謙虛地說:“我不敢當!”接著,他親切地告訴大家:“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進行四化建設。在這當中,同志們的作用是很大的。我希望你們努力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而奮鬥。”
1986年10月葉劍英逝世,港澳同胞和全國人民一樣非常懷念他。馬萬祺先生悲痛欲絕,含淚賦七律以為祭:“驚聞葉帥駕歸天,痛失元勳意黯然。赤膽忠心酬黨國,鞠躬盡瘁效先賢,安邦定國傳千載,厚德真誠載萬年。有幸親情垂四代,長江浪盼後推前。”馬先生以“垂四代”的深厚情誼熱愛葉帥,懷念葉帥。在葉帥誕辰一百週年之際,到北京出席江澤民同志主持的紀念會。他深情地說:“葉帥,我懷念他,不單是我跟他個人,我家人我幾代人跟他幾代人的感情,而更重要的就是葉帥對我們祖國,對各族人民,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大公無私,所以使得我非常欽佩!”馬先生繼承葉劍英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遺願,鞠躬盡瘁為港、澳、臺早日迴歸祖國日夜操勞。可喜可賀的是,1997年,葉劍英百歲誕辰,香港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主動讓賢,舉能退位,培養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英雄一代千秋業,敢說前賢愧後生。
應向青年尋後繼,不拘一格莫嫌仇。
葉劍英這分別作於50年代、70年代的詩句反映了他長期以來薦賢舉能、主動讓賢的思想風格。到了晚年,特別粉碎“四人幫”以後,更其如此。
他非常重視並多次提出培養和造就革命接班人這個戰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