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一直讓士兵們幾乎是肩並肩地去衝擊。由於他們群居的本能,再加上下級指揮官不會機斷行事,只得採取密集隊形實施衝擊。多虧他們佔有數量優勢,因此也能取得多次的勝利。但是,經驗表明,如果防禦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擁有大量的武器,而且指揮官也果斷,那麼,這種密集隊形的進攻,是完全可以摧垮的。
俄軍編制人數很多的師,常常在狹窄的正面上實施進攻。防者陣地的前面,很快就會出現黑壓壓的俄軍,他們象是從地裡鑽出來一樣,形如潮湧,勢不可擋,我們用炮火開啟的大缺口,剎時間就封閉住了。他們後浪推前浪地前進,直到兵力接濟不上為止。或許也有退潮現象。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是不後退的,而是以不可抑制的銳勢衝向前去。要想擊退這種進攻,不光是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只有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才能克服緊扣心絃的恐懼心理;只有意識到本身職責和有自信心計程車兵,那些善於掌握自己行動計程車兵,才能抵擋得住俄軍密集隊形進攻的勢頭。有時,俄軍的突擊部隊領到一些伏特加酒,在進攻的前夜,常常聽到他們陣地上野獸般地一片吼叫。
一九四一年以後,俄軍給叢集計程車兵增添了叢集的坦克。這樣的進攻就越發難以對付了,面對這種進攻,也越發使人精神緊張。
雖然,俄軍並不善於隨時整編部隊,但是他們懂得應經常掌握有新部隊,以便能及時替換那些在戰鬥中被擊潰或消耗殆盡的部隊。他們常以驚人的速度替換已經消耗差不多了的部隊。但是他們的作法是殘酷無情的,典型地反映了俄國人的思想。有時,俄軍竟然徵召整個街區或整個城鎮的男性居民參軍,不管他們的年齡、民族或職業。只經過幾天的訓練或全然不訓練,就把他們投入戰鬥。這些人沒有軍裝,有時甚至都沒有武器。他們學習在戰鬥中需要的一切,他們在戰場上撿起倒下去的戰友的槍。俄軍的軍官們也深知,這些人的軍事價值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們可以用於堵口子,這樣也就算達到了使用他們的目的。
我已經說到過俄軍滲透的天才。滲透是一種作戰形式,搞這種活動,誰也比不過俄國人。我還強調過,他們對建立橋頭陣地和其它的前進陣地,都有強烈的興趣。我必須著重指出,俄軍一個登陸場並不止起一次作用。一個登陸場將不斷地接受新部隊、新坦克、新火炮,直到它完全沒用了為止。
俄軍喜歡讓部隊夜間轉移,而且行動起來很高明。但是,他們不喜歡在夜間進行大規模的進攻,這似乎是因為,他們的下級軍官還沒有受過充分的夜間訓練。不過,他們有時也進行有限目的夜間進攻,或者是為了收復失地,或者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晝間進攻。
跟俄國人打仗,必須慣於採用新的作戰方法。仗要打得無所顧忌,而且要靈活。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麻痺大意,必須準備隨時應付突然的襲擊,不要光靠眾所周知的戰術原則去戰鬥,因為誰也不得而知俄軍會作出何種反應。面對包圍,突然襲擊和欺騙行動,說不上俄軍會有什麼反應。在許多情況下,俄軍都是靠本能的反應,而不是靠戰術原則。必須承認,他們的本能的反應,經常比軍事學院教出來的那些東西對他們還有用。乍看起來,他們採取的辦法似乎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卻經常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俄軍有一個戰術上的錯誤,但是儘管有慘痛的教訓,他們也不願意糾正這個錯誤,我指的是他們一味地相信高地的重要性。他們拚死拚活地去攻打高地,扼守高地,根本不管這塊高地是否重要。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佔領某高地在戰術上並不是有利的,但是俄軍卻理解不了這一層,拚命去奪高地,以致遭到很大損失。
各兵種的特點
我前面所說的,主要涉及到俄軍的步兵。他們的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面地保持了蘇沃洛夫和斯科貝列夫的偉大傳統。儘管在戰爭中使用的技術裝備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俄國步兵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他們之所以那樣難以對付,是因為他們最能適應自然環境。天然障礙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他們在密林裡、沼澤溼窪地以及在沒有路的大草原活動就象在家裡一樣。他們用最簡單的就便器材就可以渡過寬闊的河流。他們到處都能修築道路,幾天的功夫,他們就可以在難以透過的沼澤地修築幾英里的木排路。冬天,他們用橫十人,縱百人的方隊到積雪的森林裡去開路,這一千人在半小時內就可以踏出路的痕跡來,然後再派一千人換班踏路,幾小時後,就出現了一條道路。而根據任何西方的標準,這一地段似乎是不能透過的。他們有無數的人力,不要任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