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3/4 頁)
集了三千軍隊。
長沙士族門閥聞知孫堅博望坡兵敗,兩萬大軍灰飛煙滅後,立刻轉變的態度,都找各種藉口推拖,不肯借給孫堅錢糧,畢竟孫堅平定曲星之亂後時間太短,就率軍去了洛陽,根本還沒來得及穩固地盤,並沒有得到長沙士族的擁戴。
沒有錢糧,就無法招兵買馬。
僅憑三千從各縣抽調而來的老弱病殘。連守住長沙都遠遠不足。更別說開疆拓土,長沙士族不想把寶全押在孫堅身上,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博望坡之敗,徹底將孫堅好不容易拉起來的班底全部埋葬。
從風光無限變的舉步維艱。不親身經歷。很難體會個中辛酸。
洛陽。相府。
董卓擁立華陰王為帝后,自領丞相,修建了奢華的相府。
相府大堂。
董卓正在煩躁地來回踱步。眉頭蹙的很緊。
數日前河南傳來訊息,在西河草原上繁衍生息的幾個匈奴小部落眼看大漢國都洛陽被叛軍攻破,連皇帝和百官都死了個乾淨,立刻蠢蠢欲動,於半月前縱騎南下,劫掠郡縣。
匈奴曾經是漠北草原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興於冒頓單于,最強盛之時,連強盛的大漢帝國都被打的收縮防線,自到前漢武帝即位,舉傾國之力多次出塞遠征,才一掃頹勢,匈奴的由盛到哀,最終滅亡,也造就了大漢民族名垂青史的衛青、霍去病等名將。
本朝之初,匈奴發生內部分裂,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安置河套地區遊牧而居。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其後百餘年,居住在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沒有了天災**,迅速發展壯大。
大漢歷任使匈奴中郎將為免匈奴成尾大不掉之勢,不但經常徵掉匈奴騎兵出征,而且不斷將匈奴向上郡、西河等地遷徒,以分散匈奴部眾。
匈奴部落雖然移居大漢疆域近兩百年,但逐草而居的草原民族習性並未改變。
說到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今漢室衰微,這些遊牧民族便立刻出來劫掠漢人百姓,舊性復萌。
本來數千匈奴騎兵南下劫掠根本不算什麼事情,董卓將各路諸侯逐出洛陽後,又大肆整編治下軍隊,如今手握雄兵二十萬,隨便派一萬騎兵,便可收拾了這夥匈奴騎兵。
然而,難就難在麾下的眾將意見發生了分歧。
以徐榮、牛輔為首的西涼大將極力勸說董卓派呂布前去鎮壓匈奴人。
至於呂布
雖然鎮壓趁機作亂的匈奴部落對心高氣傲呂布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砸,但是,西涼諸將這種明顯要將呂布當打手和炮灰的做法,卻讓以呂布為首的幷州軍將領十分不滿。
董卓身為主君,自然不想手下的將領矛盾激化。
特別是呂布,董卓對呂布極為倚重,自然不想和呂布離心。
然而董卓也知道,一旦這事處理不好,不但西涼舊將會心生不滿,以呂布為首的幷州軍將更是會和自己離心離德,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派系之爭,自古有之。
如何理順手下不同派系將領之間的利益,卻委實是門高深的學問。
董卓雖然自詡英明神武,頗有些天下捨我其誰的霸氣,注連天子,也被其毫無顧忌地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是面對這種情況,也有些一籌莫展。
急促的腳步聲中,軍師李儒疾步奔了進來。
“文優來了!”
董卓看到李儒,緊縮的眉宇總算舒展了一些。
李儒智計過人,董卓能有今天,李儒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董卓對李儒自然十分倚重,遇到這種難事,自然要聽聽李儒的意見。
“見過主公。”
李儒向董卓拱手一禮,等董卓落座後,才在下首坐下。
董卓問道:“方才之事,文優已盡知,可有良策解決這樁難事?”
李儒顯然早有稿案,想也不想便道:“此事易耳,盧植的一萬大軍不是在洛陽嗎,主公何不讓盧植前往河東鎮壓匈奴騎兵,如此西涼諸將和幷州將領自也無話可說。”
“善。此計甚妙。”
董卓聞言頓時大喜過望,狠狠擊節,向外喝道:“速召盧植來見。”
“且慢!”
李儒忙道:“主公需上奏天子,請天子下令,令盧植率軍前往。”
“啊,本相顯些忘了此事。”
董卓一拍額頭,隨即連忙起身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