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竊諳略敢庖徊⒔哺�閭�2還��怯惺裁吹胤澆駁牟歡裕�骨臚醯釧Р灰��鄭 �
“今日某過來尋你,就是想聆聽你在時局及宋金形勢上有哪些看法,你有什麼見解請儘管說來,無論怎麼說,我最多會提出疑問,但肯定不會怪你什麼。或許你會讓我茅塞頓開!”
王晨的和藹與大度讓虞允文完全放心了,也馬上開始了自己的講述:“王殿帥,在下覺得,靖康元年的兩次金軍南宋,我大宋遭遇敗績,並不是說金兵有多強,而是我大宋軍隊實在太弱了。我大宋軍隊空有百萬名額,然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完全不堪一擊。造成如此局面的,是國之制度。”
“朝廷極度重文輕武,武將在朝中沒有地位,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平時荒於訓練,官家及朝堂上的官員都不重視武備,大宋軍隊戰力低下。而且,”虞允文頓了一頓後才再道:“而且我大宋的軍事指揮制度更將原本戰力就低下的軍隊完全束縛住,將領沒有自由發揮才能的機會,所有一切都要聽令於官家和樞密院指揮,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時候,如何能有效應對?能取勝才怪呢!”
虞允文一番義憤填膺的話讓王晨為之愕然,他怎麼都沒想到,這個才十八歲的年輕人,對宋朝的制度竟然有如此深入的研究過,並得出這樣的見解,果真不是一般人物。
“虞公子這番言論,甚得某贊同,某也是這麼認為的,期望以後能有改變的機會。不過那是以後要慢慢做的事,今日還想聽虞公子細說一二!”
“好,那在下就以太原被圍,朝廷派遣大軍之事細說此制度的弊端!”
第七章 論太原之戰
金軍第一次南攻時候,完顏宗翰率軍攻打西北軍事重鎮太原,但並沒成功。
完顏宗翰留下完顏銀術可率一部繼續圍城後,自己率軍南下。
此後,大宋朝廷組織了幾次救援太原,但均告失敗。
幾十萬禁軍損失,大宋王朝的機動力量基本損失殆盡,讓人唏噓感嘆。
靖康元年五月,北宋朝廷第二次派軍解太原之圍。名將种師中由河北井陘西進,另外兩員大將,姚古和太原知府張孝純的兒子張灝分別從長治和汾州北上,三軍互為犄角,共解太原之圍。
這次解圍之戰在許多人眼中是應該必勝的戰事,但最終卻慘遭失敗,特別讓虞允文耿耿於懷。
今日他也主要說這一次戰役,為何會敗的這麼慘的原因。
“我朝自建立後,已經基本摒棄了唐朝時候的軍政制度,這雖然將武將擁兵自重,甚至造反的可能降低了很多,但也導致了畸形的重文輕武現象!”說著虞允文也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感慨。
北宋時候,從宋哲宗時起,朝廷已將三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合班奏事,完全沒有了唐朝時候三省相互制約的作用。而且在宋初時候,建立樞密院,主管大宋的軍務,以文人執掌樞密院,以避免出現唐末時候藩鎮割據,軍閥林立,武將造反的情況出現。
凡軍國大事必先由宰相和三省、樞密院的正副長官共同商議決定。參與議政的三省、樞密院正副長官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籤書樞密院事、同籤書樞密院事,宋朝時候各部尚書幾乎都成了虛職,實際執掌事務的都是各部侍郎。這些三省長官合稱為執政官,執政官又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皇帝和宰執是北宋朝廷的統治核心和最高決策群。
看到王晨表情沒什麼變化,虞允文知道自己有點失態了,馬上繼續說道:“救援太原這樣的大事,並不是由樞密院、三衙等軍事機構來決策、指揮,而是由在京的全班宰執共議,提出方案,再由皇帝最後定奪。這些宰執大臣,都是文臣,幾乎沒有懂軍事的,靖康天子也是一樣,由這些人制定的策略如何能高明?還有,救援之戰過程中,所有軍事調動都要由官家和朝中執宰制定,如何能掌握戰機?”
無論何朝何代,戰爭中統一排程指揮是作戰的基本需要,但宋朝皇帝極少選任總領各路兵馬的大帥。真正充當統軍元帥角色的是皇帝本人,只有他才能同時指揮所有的軍隊。
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宋朝就有了一個規矩:各路將帥外出作戰時,不能私自決定如何作戰,戰爭時候進退、攻守均要稟明朝廷、聽從朝廷指揮。這是趙宋的一條家法,叫做“將從中御”。
宋太宗曾在將帥出征前,學三國時候的諸葛亮,預先給各路將帥“錦囊妙計”,囑咐他們如果敵軍從某處來,則開啟某“錦囊”依計行事;如果敵軍從另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