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那麼肇事者受到了什麼處罰?處罰了幾個不相關的人。南支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陸大26期軍刀組)被解職,由後宮淳中將(陸大29期)接替。那個主張和平談判的西原一策少將也被解職。參謀本部把岡田重一中佐(陸大41期),荒尾興功中佐(陸大42期軍刀組),高月堡少佐(陸大44期軍刀組)這三位趕了出去,參謀次長澤田茂中將(陸大26期)也引咎辭職改由塚田攻中將(陸大26期)出任參謀次長。而首惡富永恭次和佐藤賢了怎麼處理了呢?
富永恭次被一時外放到東部方面軍,可是馬上卻榮升陸軍省次官了(1943年3月11日)。佐藤賢了則什麼事沒有,不久榮升陸軍省軍務局局長這一要職(1942年4月20日)。
日本人評論富永恭次和佐藤賢了是“開闢了一條通向地獄的道路”,可就這兩位開闢了通向地獄之路的傢伙不受處罰反而升官就充分說明了日本陸軍這時已經是到了癌症晚期了。只能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徹底毀滅。
這是在“三國軸心”成立前一個月的事情。
佐藤賢了戰後聽說被東京軍事法庭指名為甲級戰犯時說:“像我這樣的小人物也是甲級戰犯了?(當時他是第37師團中將師團長)太喜出望外了,像又晉升了一樣”。後被判處終身監禁,56年被釋放出獄,後來積極參加反對越戰的活動,佐藤這一輩子好像就和越南有不解之緣。
日軍的進駐法屬印度支那,逼得美國不得不親自出手了。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四十六)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的珍珠港。所謂“不宣而戰”,是指在日軍對珍珠港空襲開始後,日本的宣戰書才由日本駐日大使野田海軍大將交給。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和美國開戰,當時日美談判是在談些什麼?談判為什麼會破裂,這都要從這次的日本陸軍強行進駐北部法屬印度支那開始講起。
當時的日軍把進駐北部法屬印度支那解釋成是為了切斷英美的“援蔣通路”,單純從軍事作戰上來說,似乎也能解釋的通。但美國並沒有被日本人的表面說辭給忽悠住,美國認為日本進駐北部法屬印度支那隻不過是要進駐南部法屬印度支那的前奏而已。
為什麼同為印度支那,這南部和北部就有這麼大的區別?
單純地僅僅是進駐北部印度支那,也真是隻能控制威脅緬甸,從而切斷英美的援蔣通道。僅僅是這樣,從軍事學的觀點,美國倒不是不可接受。畢竟美國當時並不想和日本發生正面衝突,怎麼去說服美國國會幫本家大叔約翰牛的忙就夠羅斯福總統頭疼的了。更不用說去和日本打仗了,到底對美國選民說“巴黎”,“安特衛普”什麼的還有人知道,“西貢”,“河內”是哪兒啊?人家是堂堂總統,又不是地理老師。
但是如果日本控制了南部印度支那,事情可就完全不同了。以當時的軍用飛機的能力,如果在南部印度支那擁有前進基地的話,就可以對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進行攻擊。
為什麼日本要攻擊荷屬東印度呢?因為那裡有石油。
沒有石油,就打不了現代戰爭。最早看到石油的戰略意義的可能是英國的丘吉爾了。在他1911年當上大英帝國海軍大臣,立即下令把所有軍艦從燒煤改到燒油。從1912年到1914年花了三年時間,正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大戰時英國的艦隊比燒煤的德國艦隊活動半徑要大,速度要快,燃料補充時間要短的多。本來英國就是海上強國,再加上先進的軍艦動力,打個基本上是大陸國家的德國就像玩似的。
德國因為石油而輸掉了戰爭,又因為輸掉戰爭而丟掉了石油。一次大戰前德國已經到手了的伊拉克石油權益不得不轉讓給法國,成為了“沒有石油”的國家。1093年納粹上臺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只能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
希特勒就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象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
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德國的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萬2千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二次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德軍的攻勢如電閃雷鳴一般,可以說十分華麗。但是進攻英國的計劃受挫,使得僅僅依靠超出經濟核算的合成石油來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十分困難,這也是希特勒揮師向東進攻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