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李成梁,生於1526年,死於1618年,享年93歲。他的先祖在朝鮮,明初內附,就到了遼東,後來落籍到鐵嶺,因軍功授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出身將門,史載他“英毅驍健,有大將才”。但李成梁小時候因為家境不富裕,不能襲職,直到40歲還是諸生。後來得到一位巡按御史器重,資助他到北京,才得以襲職。後因軍功,升為參將,又升為副將,直至升為總兵官。李成梁升任總兵官之時,恰恰是在張居正當國的時候,大體就是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十年(1582年)這段時間。張居正對內整頓朝政,對外支援戚繼光和李成梁。所以李成梁和戚繼光都有所作為。直到現在,當年萬曆皇帝為李成梁敕建的牌坊,還矗立在今遼寧省北寧市。李成梁兩任遼東總兵,第一次守遼22年,第二次守遼8年,前後30年。他主要做了兩件事情:第一,遏制蒙古;第二,打擊海西。
二、遏制蒙古
在明朝,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一,厄魯特蒙古,在西部,通常稱為西蒙;二,喀爾喀蒙古,主要在北部,通常稱外蒙;三,漠南蒙古,就是在大漠以南,通常稱內蒙。其中重要的部族有韃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科爾沁部、察哈爾部等。各部分合,相互交錯,彼消此長,極為複雜。
正如上文說的那樣,此時蒙古的軍隊還有百萬之眾。這樣一股強大的勢力直接威脅著明朝首都北京: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己巳之變,史稱“土木之變”,蒙古瓦剌軍隊打到今河北懷來,俘虜明英宗,然後攻打北京;明世宗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的軍隊又打到北京城下。為此,北京修了外城。2004年重建的永定門城樓,是北京外城南大門的門樓。後面我們要講到的廣渠門、左安門,都是北京外城的城門,是嘉靖年間修的。到萬曆的父親隆慶時,俺答汗納娶他的外孫女即三娘子,他們願意同明朝和好,互通貿易,所以定了“隆慶和議”。俺答汗死後,三娘子又嫁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死後,再嫁給他的孫子。史書記載,三娘子“歷配三王”。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這樣,明朝和蒙古俺答部20多年沒有戰爭,相對來說,西北部比較安寧。但是,這時候蒙古的另外一部,土蠻部的勢力東移,主要移到遼東地區,這部分蒙古的勢力很強大,他們的騎兵數以萬計,集合起來以十萬計,經常騷擾遼東地區。紛擾情況,非常嚴重。
蒙古土蠻汗等犯擾遼東:少者一兩萬騎,多者一二十萬眾,飲馬遼河,屢犯錦州,旁及金州、復州、海州、蓋州,震驚開原、鐵嶺、義州、廣寧,聲勢浩大,煙塵蔽天,“殺掠數萬,村堡蕩然”。所過之處,焚掠幾盡。到萬曆年間,張居正任用李成梁守遼,抵禦蒙古犯擾,取得重大成績。
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十二年(1584年),就是到張居正死後、袁崇煥出生的那年,李成梁一直在遼東抗擊蒙古犯擾勢力。此前十餘年間,遼東三員大將戰死,李成梁鎮遼後,重要的戰役,可列出五次:
第一次,萬曆三年(1575年),土蠻汗率領10萬騎,號稱20萬騎,搶掠錦州、義州一帶,李成梁率兵進行抵禦,大敗蒙古騎兵。朝廷加授成梁太子太保。
第二次,萬曆六年(1578年),土蠻等幾個部大舉犯遼陽、錦州等地。遼陽是明朝遼東的首府。李成梁率軍迎擊,斬獲1745級,取得大捷。成梁因功受封寧遠伯,賜大紅蟒袍。
第三次,萬曆七年(1579年),土蠻等大舉攻錦州、廣寧。總兵李成梁先後斬1287級,奪馬牛羊駝4261頭匹。明廷以遼東大捷,告祭郊廟。
第四次,萬曆八年(1580年)八月,土蠻等聚4萬餘騎,“人牽牛二角、羊三頭”,攻略遼東。也就是說,每一個騎兵牽牛一頭,羊三隻,這些牛羊就作行軍的食糧,沒有吃的就殺羊,再沒吃的就殺牛。李成梁提兵出塞,殺到其大營,斬750級。因獲大捷,明廷告祭郊廟,敕建“寧遠伯李成梁石坊”。
第五次,萬曆九年(1581年),土蠻糾合九部,一共有10萬聯軍,大掠遼東,還揚言要攻打北京。訊息傳到北京,朝野一片驚恐,人們爭著從安定門出去逃難,因為擁擠,每天都有被踩死者。通州百姓想奪船從水上逃走的,不少人落水溺死。可見當時京師驚慌到何種地步。
以上史實說明,遼東地區蒙古勢力連年攻掠,形勢嚴重。但是,萬曆初年,張居正為相,“用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明軍遼東軍事防禦比較嚴密,有力地阻擊了蒙古貴族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