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2/4 頁)
們應該明白我是什麼意思吧?”
三人相視一眼,不約而同點了點頭,上官儀道:“殿下莫非說的崔家偷販私鹽的事情?”
李愔微微點了點頭。
王銀龍則是更進一步說:“殿下只讓我們幾個過來,而沒有讓崔章,崔通他們過來,用意恐怕不只是私鹽的事情,如果微臣的猜測沒錯,殿下是不是已經不再信任崔氏族人了。”
上官儀和竇賢德心中都有同樣的想法,只是不敢說出來,只有王銀龍膽子較大,直言不諱。
掃了三人一眼,李愔把他們的表情都看在了眼裡,他道:“現在崔家內部已然分作兩派,或者說如今崔紹和崔家已經決裂,而崔章諸人正是來自和崔紹決裂的崔家勢力,這樣的人益州還如何使用?”
“哎,臣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的。”上官儀突然嘆了口氣,對大唐的形勢,他這個土著有時候比李愔更有體會。“殿下對巴蜀的治理方法雖然對巴蜀的富強大有裨益,但是本身就是在摧毀士族生存的土壤,理念的不同必然會造成對立,如果不是因為王妃,崔紹恐怕也會和其他人站在一起。”
竇賢德的家族算不得門閥士族,自然也不站在門閥士族的方向考慮,他道:“上官大人說的不錯。不同的政治理念必定會造成對立。”
一個個現代化的名詞從他們口中說出,李愔笑道:“你們現在都把政治這門課學的很不錯嘛。還知道政治理念了。”
“沒辦法,不學就要落後,現在政務學院的學員一個個都比我們強,我們也是深感惶恐。”上官儀一開始很難接受那些全新的政務理念,但隨時間的推移,加上實際的治理,他慢慢開始領會到這種先進理念的威力,也就不再排斥,反而開始努力學習。
竇賢德和王銀龍聽了也是深有同感。點頭表示贊同。
李愔很欣慰,自己累死累活把書籍,課件從現代搬到唐朝終究是沒有白費功夫,於是他道:“既然這樣你們也應該明白現在的局勢了,以後益州的發展可能會和大唐其他地方完全脫節,甚至有的時候可能因為理念上的不同產生衝突,不過這些你們不用擔心。你們只需把巴蜀治理好就行了,至於矛盾由本王負責處理。”
“是,殿下!”三人同聲說道。
李愔繼續道:“和軍事學院一樣,從現在開始本王和你們一起挑選 成績優異的學員進入巴蜀各州任職,將新的政務系統建立起來,這樣整個巴蜀的政令才能整齊劃一。這將是一次深層次的改變。”
三人瞬間明瞭,在軍事系統深度改革之後,政務系統也迎來深度變革,這也預示著李愔和士族門閥徹底的決裂,從此大道一條,各走一邊。
在這次會議上,李愔宣佈了具體的整改細則。其中上官儀,竇賢德,王銀龍不再只負責的益州的政務,而是開始統籌整個巴蜀十七州的政務,李愔對三人的職權也重新進行了劃分,上官儀擔任蜀王府長史,負責總理政務,相當於省長。
王銀龍的性格比較剛強,擔任錄事參軍,李愔讓他取代了崔章的位置,併成立了一個全新的機構監察院,性質同現代的檢察院,負責法律監督,對貪腐的偵查等工作,直屬李愔管理,不受上官儀管理。
蘇沫兒的職位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政法總管,負責治安,反間等工作基本沒變,竇賢德擔任王府司馬,隸屬上官儀管理,相當於上官儀的副手,而其他官員則是從政務學院中挑選補充到各個職位上去。
在這次深層次的改革中,李愔並沒有照搬現代的那套民主制度,他只想向前跨一小步,並不想跨的太大,否則那樣只會出問題,這種介於封建和民主之間的行政系統正合他的心意。
上官儀三人聽著李愔的話忙著記錄,三人都是表情興奮,他們都是跟隨李愔的元老,如今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尤其是寒門出身的王銀龍,他的成功激勵了不少寒門士子,也間接為李愔做了宣傳。
除了對三人的任命,李愔又讓他們開始著手把一些先進的管理方式輸入各個機構,比如市易司補充一些學習工商管理的學員,讓他們重新規範商業市場,同時還把財政,水利,衛生,稅務等部門都建立起來,把地方官員什麼事情一把抓的陋習徹底改過來。
這場會議一直持續到天黑才結束,李愔是講的口乾舌燥,其實這些東西政務學院的學員們都很明瞭了,畢竟他們也不是吃乾飯的,看了這麼多書和講解,也都一清二楚一個完整的政務機構該如何建立,只是大的方向還得李愔發話,不然他們也不敢動。
“殿下,這番改革之後,巴蜀必將更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