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2/4 頁)
人軟弱,孤並未將他們放在眼裡。”趙誠道,“他們貪念美酒歌舞,誰的力量大就依附誰。待我軍再擊敗一次蒙古軍。他們就會不戰自潰,主動來謝罪,所以我們必須忍耐一時。但四方館要加強對西域地監視。”
“呵呵,畏兀兒人這是自找死路。”鐵穆端著酒杯一飲而盡,不屑地說道,“明年春天時,末將願為國主取下畏兀兒之王地頭顱。”
“鐵將軍之勇。孤素來相信。”趙誠點頭讚許道。又問其他人道,“諸卿有何見解?中書令王敬誠道:“回國主。依臣拙見,既然烏古孫仲端奉金主之命來我朝約好,看情形金主對此事極為熱衷。所以秦、金兩朝達成盟約,東西相望扶持,我朝將據主動上游之利。我朝雖有利用之心,然金主卻是有求於我朝,緊要之處是我朝能從中得到什麼益處。”
耶律楚材也道:“秦、金約好,金主可集全國之力以抗河北,牽制豪強,這對我朝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又者,秦、金約好,則宋人憂慮,宋人不敢乘北方大亂,從中取慄,我朝應力保其不敢在後方騷擾為要。”
“隴右秦、鳳局勢仍不穩,我朝應立即移大軍駐防,不貪宋之領土,只為示威耳!”宋平指著沙盤道,“倘若不給宋人邊將壓力,宋人以為我朝全力對付蒙古無暇顧及彼方,以為有機可乘攻我!”
“在秦、鳳駐一支人數稍少的軍隊,既可與陝西軍呼應,又可對當地部族震懾,使其不敢作亂。”何進也建議道,“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分清主次,以蒙古人為首,河北漢軍為次,宋人卻也要提防,至於金人則不足為慮。”
“那嚴實自稱是我朝封的都元帥,那國主不如順水推舟封他個都元帥,又如何?”陳不棄道,“讓豪強們相互猜忌,於我朝有利無害!”
眾人你一言,我一句,紛紛建言獻策,熱議著軍國大事。
新設安北都護府,兩萬軍力,重修狼山兀剌海城,稱“安北軍”,防禦蒙古之敵,經略陰山一帶,以何進為大都督。
新設安西都護府,一萬五千軍力,駐玉門關,稱“安西軍”,防禦西域及蒙古之敵,以蕭不離為大都督。
新設朔方都護府,一萬五千軍力,駐黑水城,稱“朔方軍”,防禦西域及蒙古之敵,以鐵穆為大都督;
新設隴右都護府,八千軍力,駐秦州,鎮守渭水以北諸地,稱“隴右軍”,安撫蕃人,防止宋國北侵,以衛慕為總管。
新設西涼都護府,七千軍力,駐涼州,稱“西涼軍”,威懾河湟,與秦州隴右軍南北呼應,必要時擔當安西與朔方軍地後援,以秦九為總管。
設驍騎軍一部,兵額補足至一團共1000人,以葉三郎為統制,暫歸安北軍轄制。
設神策軍一部,兵額補足至一團共1000人,以郭侃為統制,暫歸朔北軍轄制。
另在中興府,設南北禁軍各一部,各為2000人,分別以王好古與張士達統之,設秦王精銳親衛軍一部一團1000人由曹綱統領。
又在麟、銀、延安、鳳翔、西寧等邊州設軍府,以府兵駐守。河東、潼關、陝西駐軍不變,各從府兵中補足至兩萬人馬。
這其中,安西軍、朔方軍、安北軍、驍騎軍與神策軍主要從原有的賀蘭軍中分出一萬人馬混合新軍及部分轉為常備軍的府兵,擴編組成,其它非要害地方的駐軍皆是由新召的兵士組成。賀蘭軍留下地一萬兵力,仍冠以賀蘭軍的名稱,成為趙誠地直屬軍隊,這支軍隊的統帥則是陳不棄。
眾人對陳不棄的這個新職位眼熱不已,賀蘭軍畢竟都是經歷過戰陣考驗的,非各部新軍所比。
其實這種肢解也是趙誠不太情願的事情,但是眼下的情勢與他剛起兵時不同,那時他是攻打別人並不太擔心被別人攻打,如今自己成了蒙古人的眼中釘,僅靠賀蘭軍那兩萬餘地騎兵,很難將國家護得周全,數千裡國境線上,到處都是輕騎兵縱橫地天下。因此,他在防守的同時,必須保證有長途奔襲地力量,這不僅是陳不棄手中的一萬騎兵,驍騎軍與神策軍也是如此,葉三郎與郭侃二人最適合統帥輕騎兵長途奔襲。
“諸將還需努力,刀箭已經擦亮,是否能夠殺得了敵人,還需諸位努力。”趙誠道,“孤擔心爾等新軍剛立,未經過陣仗,遇到敵軍,軍士們會發抖。”
“各部新軍組建是倉促了一些,但末將有信心為吾主帶出一支百戰精銳來。”何進道。
“哈哈,縱是敵軍百萬,有誰橫刀立馬?唯我何大將軍也!”趙誠道,“有諸位相助,孤也就放心了!”
“末將願為吾王縱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