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4 頁)
軍封土為堠,插草為界,宋軍加固關守。白天雙方四處蒐羅已不多的百姓、牲畜,而夜間宋軍又偷偷將封堠全部拆除。雙方在未得授權的情況下,你來我往,都避免主動交戰。
秦王趙誠在得到前方的訊息後,立刻與重臣們商議此事。
“釐清內政,集聚力量,外聯金、宋,牽制河北諸侯。以舉國之力相抗蒙古強敵,乃是我朝國策,萬不得以不可輕舉妄動。”趙誠道,“今金人慾與我結盟。而宋人似乎並不熱心,妄圖置身於事外,孤心有不甘。”
“但我朝若與宋人交惡,則隴右不穩,徒耗我朝兵力與財力。”王敬誠道,“俗語云,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金宋兩朝之舊事教訓,足以供我朝借鑑。”
“蜀地乃宋人根本。宋人為防我朝。已屯兵駐守,隴右軍與西涼軍雖勇敢善戰。可有拿下三關之力?”耶律楚材反問道。
“拿下三關,也不難吧?”趙誠對自己的軍隊極自信,“蒙古人能辦到的,孤也有辦到。況蜀口及腹地關防已殘破,不復當年之固,更不要說昔年吳守川蜀敗完顏宗弼(兀朮)之勇。只要拿下三關,蜀地沃野千里,就在我軍軍旗所指之下。”
“縱使我軍拿下又能如何?”高智耀道,“三關恰如川蜀之門戶,宋人必將誓死奪回,縱是以舉國之力與我朝全面交戰亦在所不惜,則秦、宋兩國如同生死大敵,結盟之計無異於妄圖也!況我騎軍入蜀,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於大軍不利。”
“如顯達所言,蜀地戰事則至少無**年分不出勝負,其時我朝以何應付北方之敵?”王敬誠勸道,“宋人助我朝一臂之力,此為上策;令宋人不敢輕啟邊畔作壁上觀,持中庸之道,乃中策;若兩朝交惡,刀兵相向,則為下策。下策尤不可取!”
耶律楚材見趙誠極不甘心,進言道:“今隴右軍與西涼軍合力南下,步步為營,穩步進駐,宋軍不過掌握了七方關、仙人關與武休關三關而已,成、鳳皆是殘破之地,百姓不是去年遭蒙古人屠戮,就是逃亡,宋人失地失民,我朝亦得地而失民,若是修復則花費甚巨,得不償失。國主欲與宋人結盟,此高瞻遠矚之策,萬萬不可輕易放棄。大散關已在我手,國主將來若用兵於宋,只要兵出鳳翔府,過大散關即可威脅宋關外數州,或走諸葛亮六出祁山之祁山道,自秦州大軍可直指仙人關、七方關,況我陝西軍又突前駐紮,已經威脅宋洋州以東之地,宋人只有固守之選。”
“陝西方向可有軍情稟報?”趙誠沉思了一下,轉而問道。
“郭元帥佯動,欲有取商州全境之勢,金人避而不戰。金主震動,又派使者來我中興府,催烏古孫仲端議和,其結盟之心日盛。郭元帥上表言,國主若欲取商州,他可在一月之內取來。”王敬誠道。
“禮部與烏古孫仲端商議地如何了?”趙誠聽到此處。莞兒一笑。
“禮部奉國主之命,與烏古孫仲端周旋,金主願以潼關、洛水一線分界。以東皆歸我朝所有,但國主想割其商、虢、陝三州,金人始終不肯答應。”
趙誠獅子大開口,將價碼開得極高,這樣才好坐地還錢而已。那金國使者烏古孫仲端每砍下一個價碼,和使團成員都會以為是個重大勝利。
“孤可以退一步,商州可以不取,虢州亦可以不要。但潼關外的古函谷關及荊山一帶乃潼關之外翼。尤其是荊山與少華、太華等大山相連,與潼關本為一體,須歸孤所有。”趙誠道,“孤索要之歲幣,亦可減半。”
“遵旨。”三人應道。
“我朝與金人和盟之事,讓禮部見好即收吧,不可再拖延了。命陝西軍郭德海不可輕舉妄動,待兩國議和完成,立刻退兵。”趙誠又道,“孤不攻金國。諒彼方亦不敢挑釁。只是宋人對孤和盟之約置若罔聞,莫之奈何!”
秦國君臣均感到有些委屈,趙誠等人均自以為幫了宋國大忙,秦國想與宋國交好的提議,宋國應該表示支援才對。可是正式地國書早就遞交了,卻遲遲未能得到宋國的回應。
“既然如此,臣以為不如命隴右軍與西涼軍,並陝西軍一部向南逼近。”耶律楚材道。
“耶律大人慾以武力逼宋人回應?”高智耀驚訝地問道。
“正是!我朝雖不欲與宋人為敵,宋人何嘗不如此呢?”耶律楚材侃侃而談,“丁亥與辛卯年蒙古軍兩次襲三關及蜀地。宋人損失慘重,今蜀口關防相較以往已殘破不堪,我軍若是有心拿下,宋人豈能抵擋?”
“耶律大人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王敬誠道。
“正是!”耶律楚材撫著長鬚。極自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