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計程車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
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
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
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術與袁紹開戰,袁術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令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同時聯合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公孫瓚以及陶謙的聯軍。
從公元192年至195年(初平三年—興平二年),中原局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
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後來,李傕、郭汜發生火併,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
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後,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採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
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把袁術擠到淮南。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
曹操經過艱苦的鬥爭,才重新奪回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後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太僕趙岐奉命勸和,袁、公孫雙方宣告休戰。
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後,佔領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訊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麼臉色大變,要麼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
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後把袁紹和州內官吏家屬保護起來,並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谷口討伐於毒,圍攻五天,斬殺於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
接著,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將他們全部剿滅。
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萬級。
之後聯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連續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於是雙方各自退兵。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
不久,公孫瓚兼併了劉虞,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麴義出兵,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
麴義與公孫瓚相持歲餘,軍糧耗盡,士卒飢困,率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捨。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
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