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成了核僵持局面的產生,它被廢棄的可能性——布什政府剛上臺時首次提出——連同這屆政府推行與條約背道而馳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俄羅斯國防部長伊格爾·謝爾蓋耶夫所說的話,實際上代表了歐洲、中國、日本和南朝鮮等國領導人的看法。他說,“這樣做將摧毀整個旨在保障全球戰略穩定的國際條約體系。”
不過;有三件事緩和了他們的反應。首先一點是,俄羅斯人明白,由於財政上的原因,他們很難保留所有庫存的核彈頭,所以他們願意考慮削減雙方核彈頭數量的方案。另外他們也清楚,無論美國建成何種導彈防禦系統;都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因為他們仍將保留相當數量的核彈頭,足以突破這個系統。況且他們也想拉近與西方的關係,以促進自己的經濟發展。於是他們和美國達成一致,雙方將核武器庫削減2/3,核彈頭的數量減至1700到2200枚,同時美國同意幫助俄羅斯和北約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並設法促進其經濟發展。作為回報,俄國人同意吞下美方廢止反彈道導彈條約這一苦果。
第二件事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的襲擊。這次襲擊正好為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提供了正當藉口——即作為防禦“無賴國家”襲擊的一種手段,這套系統必不可少。
最後一點是中國人。他們本來完全有理由將自己看作導彈防禦系統的真正目標——因為他們的核武器庫存量相對較小,而且美國本屆政府將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但中國決定支援部署導彈防禦系統,至少暫時如此,因為“9·11”事件之後,中美關係減少了對抗而增加了合作,中國人希望保持這種狀態。因此,當2002年6月13日正式廢止反彈道導彈條約時,並沒有多少批評美國的聲音。俄羅斯人和歐洲人重複了廢止條約不明智的說法,但稱還可以接受。中國人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這樣做不明智。
然而,當副國務卿博爾頓2002年1月24日在日內瓦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稱美國反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時,各界的反應卻大不相同。當然,禁止核試驗的努力差不多和核試驗是一起開始的。最近一次這種努力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一事,始於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1年10月5日的一項宣告。他在宣告中宣佈;蘇聯將暫停一年的核試驗,並邀請美國也限制進行核試驗。不久,聯合國開始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最終談判做準備。第二年,法國宣佈單方面暫時停止核試驗,美國國會也透過了哈特菲爾德…埃克森修正案,要求政府暫停核試驗9個月,就禁止核試驗開展談判,另外還要求政府,除非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否則自1996年9月後須禁止所有核試驗。喬治·H·W·布什總統勉強簽署了這項法案。1993年;新的克林頓政府保證遵守暫停核試驗的承諾,並保證在1996年底之前促成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會隨即以壓倒性多數透過了一項表示支援這一點的法案。1995年年中,法國政府宣佈進行新的核試驗以及印度政府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保留態度,一度曾威脅到了這一事業的發展勢頭。但隨後中國不再堅持它所謂的“和平核爆炸”;1996年9月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完成;只等待簽字確認了。美國和其它七十個國家一道,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內,成了第一批簽字國。條約很快就轉到參議院等待批准,看上去這似乎也並非難事。
然而,條約的支持者們忽略了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來自北卡萊羅納州的共和黨人;極端的美國例外論者傑西·赫爾姆斯。赫爾姆斯將這項條約塵封了兩年之久,直到1999年冬天才將它提交討論。而此時已經有150多個國家簽署認可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亨利·謝爾頓將軍和四位前主席,包括科林·鮑威爾將軍,都支援這項條約,許多現役或退休的軍事、外交及科學界的領導人也是一樣。里根政府的軍備控制談判代表保爾·尼采甚至要求美國單方面進行核裁軍,理由是我們在常規武器方面的優勢實際上已使得核武器成了危及我們自己軍隊的因素。公眾支援這項條約的比例也達到了壓倒性的82%。
但是,對這項條約的反對意見仍然存在。參議院的多數派領袖特倫特·洛特認為,此條約的執行情況無法核實,因而容易弄虛作假。他同時指出,替代核試驗的模擬試驗未經證明,因此,靠它來保持美國核武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危險的。最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項條約是走上核裁軍“滑坡”的第一步。前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和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呼籲推遲表決,因為這項條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