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關於政治組織問題協議》。這些協議的簽訂是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與國民黨鬥爭取得的一次勝利。但是國民黨很快撕毀了這些協定,發動了全面內戰。
中國從饒舜禹的時代開始,幾千年了已經習慣服從一個人。在這塊土地上,不可能產生華盛頓、拿破崙,只能產生劉邦、朱元璋之類人物。蔣介石堅信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有你沒我。所以寫真會議無果而終,馬歇爾失落地離開中國。中國失去了一次走向和平民主的機會。
2烽火,又見烽火
pk要本錢
戰後共產黨已經發展到了130萬,還有200玩民兵,解放區19塊,100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當時提出,國共雙方裁軍,國民黨維持60個師,共產黨願意把8塊長江以南的根據地讓出來,但在政權和軍隊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國民黨始終不願容忍共產黨的存在,不願意作出必要地政治讓步,自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就準備以軍事手段解決共產黨,暫時的和平不過是戰事準備階段。面對國民黨的戰爭威脅,共產黨自然不能就此退縮,堅守政治底線,準備武裝抗爭。
國民黨之所以敢於再次翻臉,撕破國共關係,發動全面內戰有其本錢。即便在抗日戰爭中,消耗巨大,但在與戰爭直接相關聯的軍事實力對比上,國民黨還是大大超過了共產黨。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隊有陸軍86個軍,248個師,200萬人,非正規不對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後勤後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海陸空軍19萬人,正因為國民黨擁有欠打的戰爭機器,因此對於在同共產黨的戰爭中有著充分的自信。當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四平取得一時的勝利時,更使蔣介石頗為自得,認為已有資本與共產黨進行實力較量。
對於如何打贏共產黨,蔣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他認為,交通是現代戰爭最緊要之處。控制了都市就能控制住交通。都市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才、物資都集中在這裡,能夠供給軍隊,提供支援,是水陸交通的要塞。這樣,共產黨即使擁有大片土地,也會為國民黨的交通線分割截斷,後勤補給會覺得困難,不管怎樣,控制了交通要塞,共產黨軍隊永遠都處於國民黨部隊的控制範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面。沒有大城市作為根據地,共產黨的部隊只能算是“流寇”。處於這種考慮,國民黨在全面內戰開始後,將重點進攻始終放在共產黨根據地城市和交通線上,而共產黨部隊還是採取官場的運動戰,很少固守城市。就國民黨兵力和作戰能動性,不足以憑藉交通切斷共產黨部隊的運動轉移,蔣介石阻止共產黨軍隊流竄成為空談。
運輸找隊長
為了應付內戰需要,國民黨軍必須維持一定的兵員數量,為此不得不依賴高強度的徵補。國民黨一貫不得民心,它的徵補很困難,基本上靠強迫,抓丁拉夫就是常事啦。士兵不知為誰而戰,缺乏作戰積極性,並在不斷的戰爭中投降中國共產黨,是以國民黨難以維持一支穩定而有戰鬥力的部隊。而共產黨發展出一線部隊(野戰部隊)、二線部隊(地方部隊)、三線部隊(民兵)逐級迅速遞補的完整機制,並特別注意以實際利益鼓勵農民參軍,爭取國民黨士兵投誠反正。就華東野戰軍中,一些部隊的投誠戰士已經達到一半以上,技術兵種基本上都是投誠過來的。共產黨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來自繳獲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重型武器。據統計,在三年半的全面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有180萬人起義,接收和平改編和投誠,共產黨共繳獲接收5。4萬門火炮,機槍31。9萬挺,長短槍316萬餘支,海軍艦艇74艘,當時中共的宣傳將國民黨軍隊比作運輸隊長。
雖然共產黨對於內戰的爆發從上到下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但是與國民黨相比,中國畢竟屬於弱勢,決定與國民黨破裂,打一場全面戰爭並非易事,部分中共高階幹部也對戰爭前景表示擔心。因此,中共還是希望全國內戰的時間儘量推遲,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也是中共在6月的和談中不惜作出重大讓步的主要原因。但是國民黨不願意給中共以準備時間,毛澤東反覆思考經過很長時間才下定決心,面對強大的對手,毛澤東有堅持到底的決心與魄力,他告誡中共幹部,對美蔣的壓力,我們應該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
共產黨鑑於自己在戰爭實力上的劣勢,很早就對各根據地進行戰事總動員。要求各地能夠迅速行動,充分準備,從和平狀態轉入戰時狀態;在軍事戰術上強調運用運動戰,殲滅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不以保有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